立即捐款

[關鍵詞]drought (乾旱)

來自李育成

身處香港的市民,也許沒有感受到亞太地區旱災的禍害。有人說是全球暖化、氣候逆轉,也有人說是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更有人認為是流域上游的水電大壩,究竟誰是元兇,眾說紛紜。

世界自然基金會日前發表報告,指出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因為全球暖化而融解,先會導致連年水災,後有萬劫不復的旱災,導致黃河、長江、瀾滄江和怒江等河流,水力發電出力大為減低。巧合的是,專家的預警來得合時,先是廣東發出警告,表示廣東和西江上游的主要水庫已接近最低水位,無法正常發電。

而同日,泰國總理他信向記者表示,由於嚴重乾旱,已導致農產失收。他的政府已準備跟鄰國緬甸、老撾和柬埔寨討論從這些國家調水到泰國的事宜,而農業部長更表示,會跟中國外交部研究從湄公河上游瀾滄江的兩個大壩調水。這是否一個政治口號,還有待時間引證,但不少泰國民眾仍相信,湄公河近年的乾旱是由於中國的大壩蓄水引致。

泰國全國76個府當中有63個受旱災影響,影響達900多萬人,破壞了80萬公頃的農地,導致了近2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東北地區的4個水庫更已停止發電。但諷刺的是,泰國以為有水可調的柬埔寨和老撾,同樣受旱災侵襲。柬埔寨24個省當中有14個受災,70萬人的生計受影響,而老撾近月來也少降雨,農民播種也受到影響。

正如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其他國際環保組織所言,旱災是地區以至全球的問題,從鄰國或鄰省調水只可暫時緩解旱情,並非長遠之策。除了針對全球暖化的禍因-大量採用化石燃料,作出相應的能源改革,例如實施需求側管理和改用可再生能源之外,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談判應該儘早展開。

泰國政府和一些政客一直大力鼓吹修建水庫。但水庫不單只對水土保持毫無幫助,淹沒農地更會導致數以萬計農民遷徙和引致各種生態問題。泰國政府應落實措施大力節水,包括改用滴灌等節水技術,及種植旱地植物、改種低耗水農作物。其他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保護森林地帶和濕地、天然湖泊等。[參考曼谷郵報]

其實,近在咫尺的珠江流域和我們飲用的東江水,也正受到環境破壞的威脅。近年來的連續干旱、咸潮上溯和水環境持續惡化,使珠江三角洲及香港、澳門的飲水安全受到威脅。去冬今春咸潮的大規模爆發及其給珠江三角洲飲水安全帶來的嚴重威脅正是這種矛盾的集中體現。如何保障珠三角地區群眾飲水安全?我們的政府和市民,還有什麼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