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巴黎愛漫遊 ~ 文化性別戰爭

法國男女總被認為是大情人、法語被追捧為全世界最性感的方言、法國麵包咖啡甜品衣服鞋襪首飾香水被界定為瀟灑富品味的生活態度、法國電影一般被標籤為浪漫 …

原名“2 Days in Paris”可直接翻譯為《在巴黎的兩天》,在香港被冠上「愛漫遊」的《巴黎愛漫遊》卻沒有 “漫遊”的閒情逸緻,有的是美國男和法國女情侶之間的文化性別戰爭。微觀他們成長背景、性格、職業、戀愛經歷各異之處,順道宏觀人類性別國家民族文化倫理各異之處。

影評人和觀眾總喜歡提及茱莉迪比兩部前作:《情留半天》或《日出之前》(Before Sunrise) (1995)和《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 (2004)。筆者趕忙找到《日落巴黎》的VCD惡補一番,只覺歲月催人。數年前及十二年前的茱莉看來比現在年輕漂亮,卻沒有這刻看透世情、終於自我的玲瓏剔透。女生們,若可讓妳選擇,妳要的是 “青春 + 任性” 或 “成熟 + 智慧”?

法國女瑪莉安是法籍攝影師,美國男阿積是美籍室內設計師,兩人在美國已同居兩年。他們一起到威尼斯旅行,回美國之際,順路到女方家鄉巴黎逗留兩天,與瑪莉安的家人(她 “原裝” 父母親身上陣,親情客串)朋友歡聚。阿積身處異鄉漸覺他與瑪莉安的戀愛觀、價值觀、世界觀存異不求同,潛伏於他們內心那團積壓的火一迸不可收拾。

法國人與美國人向來存有很大偏見,我們亞洲人以為美國人男女關係隨便?很多美國人仍是非常保守,他們認為法國男女更開放。若果組合是南美與北韓、南非與北歐、東京與西班牙、新畿內亞與舊金山、差異豈不是更大更精彩?

去年十二月上演的《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 好評如潮,它帶領我們遊覽巴黎各小區諸色人種十八個小故事,把眾多文化衝突共冶一爐。這次“漫遊”歷時四十八小時,細看兩個共處數年的異地戀人如何由互相吸引至爭吵至咆哮,兩人忍無可忍盡訴對方的不是。

這類透明度極高極徹底的溝通可能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縱使雙方的坦白可傷害對方,傷痕累累不能磨滅,卻是兩人同步前進,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蛻變過程 ─ 痛苦但必須。那些所謂情侶、夫妻,不是各懷鬼胎,便是同床異夢,真心相愛愛火不熄白頭到老舉案齊眉的又有幾人?

對「性別研究」、「文化研究」深感興趣的朋友,這電影擁有饒富趣味的探討元素。更讓我想起美國學者亨廷頓 (Prof. Samuel P. Huntington)的著作《文明與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不只應用於國際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更適合全球的異鄉戀人或同裔不同籍的戀人參考。

編劇、導演、監製: 茱莉迪比(Julie Delpy)
主演:  阿當高拔(Adam Goldberg), 茱莉迪比(Julie Del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