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我看「伙炭工作室開放計劃2007」

為回顧伙炭過去的光影變化,「伙炭工作室開放計劃2007」的一百位藝術家應邀提供共一百條有關伙炭的問題,並交由一百位藝術圈內/外的朋友隨機作答,編 製了一本名為《伙炭一百問》的小書,透過一百段對話展示不同人眼裏的「伙炭」,令「伙炭」呈現在一個更立體、更多元的空間。

fotan 100Q

下為發表於《伙炭一百問》的文章,寫於2007年2月


我看「伙炭」


《伙炭》作為每年一次的工作室群開放日,它保証藝術家在自主的展覽形式下向公眾展示其創。此對不太活躍、不太著名和少有展出機會的藝術家起著重要的幫助,同時此開放日與新工作室的加入已成了一個循環因果,令不斷有藝術家進駐火炭區,也保証了不斷有新工作室開放。

雖然《伙炭》是以無策展規劃為展覽方式,但透過各工作室藝術家的自行安排,保持了展覽內容的多元,如關晃找來火炭以外的藝術家馬琼珠;由Para/Site 藝術空間的策展人Tobias Berger在新工作室「Ambassy Project」策劃展覽;新進駐的工作室「消歎場」提供和展示了「人體寫生」的工作坊活動。從展覽內容和素質上,《伙炭》反映的不只屬本地當代藝術家群 的創作氣氛和發展現況。活躍和業餘的藝術家進駐火炭各工廈,當中多以傳統媒介如繪畫、雕塑和陶瓷為主,使火炭構成一個反映本土整體視藝氣氛的地區。有別於 其他工廈藝術社群,展示無規劃下一社群的自然成長,這並體現了一份藝術市集的氣份。

從 以往的媒體報導和是次商業機構的宣傳贊助及其他私人贊助,《伙炭》在業內觀眾以外續漸累積起社會不同層面的觀眾─從學生、本土藝術愛好者、在港外籍人士到 畫廊從業者。這次乙城節更把香港其他藝術社群:官塘的工廈區社群和結集各類文化單位的灣仔富德樓和《伙炭》串連,為大眾提供文化旅遊式的參觀活動。《伙 炭》此刻已成為文化景點,在量化目標(觀眾人數和參與藝術家人數)上已乎合一個成功活動的要求。不過作為一個以工作室為本的展覽模式,它能否體現香港(某 一層面)的藝術面貌?它能否代替現時的香港藝術雙年展或對應國際雙年展以反映香港的藝術文化或社會現況?或者我們都有著不同的觀點,但《伙炭》開放似乎缺 乏有平台予以討論和回應這些思考。

當媒體以《伙炭》與西九、社區重建、社區活化等經濟效益拉上關係,詢問《伙炭》進一步的有規模的發展和 組織化,筆者卻思考著今天《伙炭》的成效能否以大量的資源投放和明確規劃下在各區被「複制」一次。從展覽規劃和社群組織結構而言,筆者正是喜歡《伙炭》的 「去中心」組織結構,讓成員間的進出充滿流動性。它一方面保持組織的彈性和各藝術家的自主,缺點當然是結集力量的艱難,缺乏代表性爭取外部資源,但更重要 是這種組織形態正正反映當前社會缺乏資源和財力的一群的動員力和新的網絡關係。筆者無意為《伙炭》灌以「前衛」之冠,但要為這種「去中心」組織結構提供一 個較明確的理解切入點,今天我們可以將《伙炭》的成效正名為視藝界的「新結社運動」(註1)


略評《伙炭2007》的作品

筆者一直關注部份「伙炭」藝術家的創作和發展進度,熟悉部份藝術家們的近來創作風格,自然對《伙炭2007》中發表的作品未必很大的驚喜。每年參與的藝術 家之多,當中亦不乏發表具新風格的作品,其中周俊輝、區凱琳和李傑等的新作都在自己的風格上發展出新轉向,為觀眾提供一定的新鮮感之餘,是三人風格轉向的 代表性作品。

個 人認為,特別是華聯工廈內藝術家多屬本土活躍的一群,多有在外發表作品,自然不應以每年一次的開放日作關鍵性參考去了解其藝術形式和風格上轉向和進度。對 於其他工廈的藝術家,筆者反而找個別的驚喜。其中「弘藝版畫工作室」的馬桂順先生展出的作品更能體現他在色彩運用上的近年發展,馬先生近年持續以紙拓方式 為他新水墨創作的重心,當中螢光色和別於傳統國畫中重彩風格的藍綠主調的運用,配以不同的拓印圖象,創作出像Robert Rauschenberg絲印作品般的水墨作品。劉煥寧(Amabel Liu)和裕昌中心「Art@14e」的一眾藝術家的畫作,雖與往年的没有太大的風格轉變,但在各自突出的個人風格下,從表現性和實驗性的階段轉向對畫面 張力的提昇,技巧平實中保持個人特質。

《伙炭》每年都是沒有主題或策展理念,但個別工作室藝術家請來其他藝術家展出,就保證了每年都有不 同的新作品和新藝術家參與,如sara Tse 找來非洲裔法藉藝術家,關晃請來馬琼珠以及Adrain Wong的單位「Ambassy Project」由Tobia berger策劃展覽《匣‧權衡》,為活動保證了新鮮感。

其中讓筆者深刻的是馬琼珠是次發表的新作。馬氏 向來所使用的材如髮夾和海棉等,都展現她一份女性獨有的敏感觸覺。是次展出的作品多以舊物作材料加以改造,構成多組掛在牆上,對物料運用的敏銳度比過往更 見明顯,持續保持作品一種靜態、温柔的感覺。作品中有把舊摺枱的枱面,砌成一個人坐在書桌前的輪廓造型,以原來枱面的花紋取代描繪造型,陳舊的枱面邊有著 鋸齒刀痕之餘,整體還是保存了歲月的痕跡。另一作品「You Insist」中單獨的手柄從牆上突出,距一尺左右之下貼上文字「you insist」,物與文字的結合,構成詩化的隱喻。這些都反映了馬氏近來發展出一種清晰的個人風格和氣氛。作品以舊物作為材料,其温潤的色彩配以短句字, 產生一種視覺的詩意。加上是次發表作品多為新作。

來自Para/Site藝術空間的策展人Tobias Berger在AdrianWong的工作室內請來多位藝術家來展出,以竹棚作結構,以大巨幅數碼噴畫作圍幕,令闊落的空間分成多個作品區,以最低廉的成本提供可觀的空間佈局。

註1:沈旭暉:「Roundtable 社區主義與Putnam 社會資本——後現代古物諮詢實驗與電影」,《明報》,2007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