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官塘「原型」-評1960年官塘市中心的設計圖

IMG_4011
可按圖放大(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檔案處)

這是1960年官塘商業中心的設計圖,當時的商業中心就是裕民坊、小販市場、仁愛圍的一帶,即是裕民坊、康寧道、物華街和協和街包圍的"黃金地段",就是今天的觀塘市中心重建區。當時官塘的城市設計是按用途將地域分類,除了商業區,還有月華街和沿着上山的公屋群,被設成住宅區。另外觀塘南被劃成為工業區,有趣的是,當是設計中還保留下牛頭角的寮屋,一直到六十、七十年代還是香港其中一個最大的寮屋區,寮屋最大的功用是為工業區提供廉價的勞動力,尤是大量由國內來港的新移民。而寮屋的消失,成為牛頭角上、下邨,亦是工業由盛轉衰的見証。

不知大家會否奇怪如何拿到這幅1957年開始繪製的設計圖呢?

這是從位於雞寮的香港政府檔案處,翻查觀塘的歷史檔案中找到(還有不少有趣的發現...)。希望跟大家分享,不然可能會成為資料館的一張無人留意的廢紙。

如果大家細心可以看到該圖被我分別塗上粉紅和黃色的,黃色代表現存的建築物或社區設施,包括︰兩所戲院、裕民坊公園、政府合署等,粉紅色則代表一些從來沒有或極短暫出現的實踐設計,包括︰圖中心的社區會堂(community centre)(成為仁愛圍的住宅)、大量的休憩用地(變成小販市場)、大型行人廣場(連接裕民坊公園和仁愛圍小公園)(現成為觀塘體育會,及被馬路分隔了),還有一個庭園(yard)消失了(分別成為仁愛圍巴士)。如果根據這個設計,官塘名符其實是"花園城市",綠化帶(green belt)為主,是一個理想的生活區。

但為何現在不見社區會堂,庭園又不見呢?

我猜想的原因是進入觀塘居住的人很多,不是原來設計者的想像,當時大量居民需要解決居住、生活、教育等的基本問題,所以社區便百花齊放,公園變成了一個臨時了十八年的小市場,天台成為了天台學校,街道變作小商舖、地攤,仁愛圍成為家庭製造業的中心。設計者的原意無疑是設想周到,可惜遠離民眾,結果還是居民和空間使用者得到勝利。可是,這個勝利卻得來不易,艱辛經營下,四十後的今天,經營的空間卻不能再現。

今天,我們追求是視覺的秩序,就如四十八年前的圖畫般,一切都是井井有條,清清楚楚,但這清楚背後是一種操縱,當年官塘猶如"sim city"的建立。人的生活被簡單劃成個體的居住、工作和消費,這裏刻劃是刻板,將住客從居所送到工廠區工作,再送回家中消費,娛樂和睡覺。這個邏輯在官塘行不通,但是在其他新市鎮發揚光大。幸好,官塘的秩序,不是在視覺,而是人與人的網絡,這個社區的關係,可以是地域,如︰潮州、印尼、鶴佬,也可以是階級,如︰工人、小販、商人,在關係是可以結合生活需要,在空間上延伸,自我管治,重構一個合適的社區。社區不是從規劃者眼中看得見,政府和市民的互信下,才可以慢慢地建立。

(另一個有趣的是,這幅圖跟今天的地產模型一樣,都是到處畫上了樹,今天的模型則在馬路、商場平台塗上綠色。)

更多官塘的故事和文章

活在官塘

http://kwuntong.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