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4x4」香港的藝術家駐留

「4x4」香港的藝術家駐留


轉載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5/04/OT0805040009.htm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5/11/OT0805110004.htm


2005年於本地成立的「國際藝術家交流工作坊(香港)」(AiR)舉行的「灣仔‧現場」是近年本地大規模的藝術家駐留計劃(Artist-in-Residency),藝術家一起住在社區,走訪區內各特色地方,最後展出對應社區獨特歷史及文化的創作個人作品。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駐留計劃形式主要是讓一眾藝術家住在一起互相交流,然後在計劃尾聲發表創作,本港藝圈熟悉的例子包括紐約的P.S.1和佛蒙特州的Vermont Studio Centre。新興形式則要藝術家進入社區,對應區內文化和環境而創作,如波蘭格坦斯克的「澡堂當代藝術中心」(Bathhous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和清邁的ComPeung。AiR的則是兩都之間,時至今年舉行第二屆,沙灣道的九龍工業學校為交流基地,再次強調「藝術落區」,更以講座和工作室代替展覽。世界各地大少駐留計劃多過二百個,也許是雙年展、藝術空間外另一推動藝術旅遊的新潮流。


從藝術關注到地區關注


第一屆的AiR以灣仔為駐場地區,時值社區文化保育的熱潮,藝術家走訪社區後以藝術品回應當地文化和發展。今次AiR舉辦的駐留計劃「4 x 4」請來兩組海外和本地藝術家分開兩個月輪流駐港,藝術家各自探索個人對香港社區的興趣之餘,以工作坊及分享會代替展覽為計劃作總結。其中的Michael Townsend與學生和社區居民就進行街頭創作,他們到青山道及昌華街交界等待重建的舖位,在其舖面大鐡閘和門前行人路以彩色膠紙作畫,表達各人對社區發展的期望和回憶。自七一遊行後,示威形式「嘉年華會化」,以藝術手法表達社會訴求越見明顯。誠然AiR的駐留計劃強調「社區為本」,以社區為「實驗室」,這種適合此類關注社區的藝術家。當計劃強調「社區」時,它其實是一種藝術式社區考察和參與,故此下次可以請建築師、音樂和文化人等駐留香港,是否藝術並不重要,能與社區「親善」、「交流」才是這個「4 x 4」的重心。


也許這就顯示了香港的駐留計劃的困局。本港現時駐留計劃多數是在大學中學請藝術家來演講或進行工作坊,政府的一類以表演團體為主,進駐各區表演場地,保証場地使用率並有利進行地區性藝術推廣。這些以推廣藝術服務社區換取創作空間,其實是以受惠數字為重的行政思維,忽視了藝術家本身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需要。駐留計劃本應讓藝術家真正能專心創作,提高素質,以利持續發展。「社區為本」的新興駐留計劃能打破「為藝術而藝術」的空中樓閣式創作固然好,但要小心把藝術成為表達民意的手段外,應如何把藝術成為反思社會議題的催化劑。


港式駐場


今年AiR才辦第二次的國際駐留計劃,與首屆事隔三年,故然是資助難尋,但住宿才是最大困難。香港實在寸金尺土,讓海外藝術家留港的住宿費並不低廉,民辦國際展覽只能讓一二位海外藝術家來港,可見民間辦國際藝術家駐留計劃更不容易。雖然全球已起過二百個藝術家駐留計劃(註1),但香港仍然未能發展,如香港雙年展文化一樣慢國際潮流大半拍。今年舉行首個建築雙年展,終於趕上潮流的尾班車,而且參與建築師和參觀者之多,合乎藝術行政的數字需要,此刻應否想想下一個刺激文化旅遊的國際潮流? 國際駐留計劃與雙年展比較,參與藝術家人數不多,但勝在不是現場表演,翌日離港,容易與民眾溝通,似乎是深度與規模的差別。如果要有雙年展的參觀人數,也許要有一個駐留場地,持續舉行駐留計劃,像台灣的「國際藝術村」和「竹園工作室」,集各類藝術媒介的駐留計劃,方便跨界交流,亦保證適合各類觀眾。香港租金昂貴,似乎只有舊區或偏遠地區才能作駐留場地,除了現在的「牛棚」,可能只有古蹟活化計劃下的歷史建築才能引入持續的駐留計劃,例如把美荷樓變成青年旅舍,預留幾個單位作海外藝術家駐留,吸引海外文藝青年,成為「藝術家為本」的主題旅舍。


以上方案只有依賴政府推動或與其合作,但如何在當下促進和打展民間辦駐留計劃,似乎只有以游擊式的舉行,並以「回饋社區」之名獲私人或基金支持,今年AiR的「4 x 4」的模式可能值得參考。「4 x 4」的藝術家以長沙灣的某學校為基地,租住深水步舊樓社區為基地,創作之餘藉工作坊與當地學生溝通,又與關注舊區居民進行街頭創作。這些社區活動更利取得地區資助和各文化基金申請,而且其活動性質不限於請藝術家作駐留。對應建築雙年展,可以試行建築師駐留計劃,更利推廣時下流行的文化保育意識。


此外,可能更有趣和彈性的民間游擊式駐留計劃就像富德樓的「藝鵠」。它為海外藝術家提供低廉住宿和本地人際網,藝術家和「藝鵠」都是自負盈虧,其實像藝術家的「重慶大廈」。如果各區藝術社群如火炭、觀塘和中上環等有如此的一兩個「重慶大廈」單位,連結起來也不無發展空間和驚喜。這種形式勝在讓藝術家自由發揮,體現創意的無限可能。當然要有像富德樓的好心業主才能有這種不受樓市影響的廉價住宿單位。

註1:"Res Artis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network of artist residency programmes, representing the interests of more than 200 centers and organisations in 49 countries worldwide that offer to international artists facilities and conditions conducive for making art.". URL: http://www.resarti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