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李怡:帝王「盛世」

上周寫了〈獨裁之妙〉後,有網友在本欄留言上提到,中國古代專權政治時代,也有過「盛世」,並說「明朝以前大抵說來是專制而不獨裁,真正意義的獨裁是在明清兩朝,但清代曾有百年的『康、乾盛世』,這當如何解釋?」

所謂獨裁,意指「絕對權力」。「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化」,似是人類社會難以避免的宿命。中國古代,自秦以後,實行君主專制制度,但這一制度並非完全沒有制衡,也就是說,掌最高權力者的權力並非「絕對」。

首先,所有的皇帝都相信他的頭上有個「天」,「天」者就是冥冥中萬事萬物的主宰。皇帝自稱「天子」,他的聖旨也要說「奉天承運」。任何起事要推翻前朝統治的都要說「替天行道」。專權者若做一些違反天命、違反天意的事,就會驚懼於受到「天譴」。過去遇有日蝕、地震等災異,有良心、有知識的人士,就會說這是上天對他的兒子(天子)的警告,並會在這種非科學的解釋下,把皇帝所犯過失,一五一十地數出來,皇帝不但不敢發作,還要惶恐一番,並暫時收斂一下。或下一個「罪己詔」,作自我檢討。「天」對專權者的制衡,在專制時代實有重大意義。

其次,任何社會制度,都要面對一個困難的課題,就是如何轉移最高權力。民主制度縱有種種弊端(比如選舉的花費與效率不彰),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夠合法地、按照人民意願去轉移最高權力。中國古代的君主制度,採世襲制去轉移最高權力。這種制度的壞處人所共知,就是沒有百姓的授權過程。

然而,在百姓普遍接受君主制的情況下,世襲制有它的合法性。而且,最高權力的競逐,基本上只在皇室之內發生,比如眾王子之間的爭逐。其他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士,縱使擁有一人之下的宰相的大權,也無緣爭逐做皇帝。因此,中國歷史上儘管有無數宮廷鬥爭,但大致上不會禍及平民。

其三,中國古代的君主制度,皇帝因上承天命,又要守住自己的皇朝要使之延續,因此往往有「勵精圖治」的使命感。對可能繼承皇位的兒子,也會予以嚴格的文武的教育與訓練,更教之以道德、禮儀,悉心培養之。中國古代的「賢君」,更有納諫的傳統,也就是鼓勵身邊的大臣對他勸喻批評。

唐太宗的諫議大夫魏徵,就「草創」與「守成」何者更難的話題,對太宗表示:「既得(天下)之後,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弊,囱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也就是說,要延續某姓(如唐朝的李姓)皇朝,皇帝會對自己的權力有所約制。

其四,在某種情況下,外族的統治,由於自感正當性不足,故更會善待百姓,如「康乾盛世」。相反,中國最獨裁的朝代,是趕走了外族、自家人統治的明朝。

真正的獨裁,不是君主制的獨裁,而是毛澤東自稱「和尚打傘,無法(髮)無天」的獨裁。不信天,不信神,就沒有了天意的制約。沒有「法」,就沒有了最高權力轉移的制度,哪怕是世襲的制度也沒有。於是為了保住或爭逐最高權力,就將權力鬥爭延伸到社會,反右,大躍進,文革,「六四」天安門事件,背後都與絕對權力的爭逐有關。君主制度的第二號人物,擔當的永遠是宰輔的角色;非君主的獨裁政治的第二號人物,則是擔當着對最高掌權者帶威脅性的角色。

因此,君主制的專權政治會有「盛世」;而非君主制的獨裁政治難有盛世。

李怡

蘋果日報     200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