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捍衛基層住屋權益聯盟 公共資產私有化還可討論?

明報   
2005-07-26

--------------------------------------------------------------------------------
 
領匯終審
捍衛基層住屋權益聯盟 公共資產私有化還可討論?

--------------------------------------------------------------------------------
 
終審法院在7月20日駁回公屋居民盧少蘭的上訴,裁定「房委會將零售和停車場設施出售予領匯,是完全符合房屋委員會必須確保提供該等設施這個法定宗旨。出售該等設施屬房委會職分範圍之內的行為,屬房委會作為團體的權限之內。」作為一宗司法覆核案件,終院的判決的確已為事件畫上句號,但作為民間社會對「公共資產私有化」的關注,事件將會是社會討論的開始。

有人說:私有化是世界潮流。但若和其他地區比較,香港可供私有化的公共資產和所佔的經濟結構比例,實在少得可憐,政府有哪一個急切的理由,必須在現階段將機場、隧道、鐵路、郵務、水務及公屋商業資產全面私有化。就算是一個不以人民意志產生的政府,其任何管治行為,最少也該以人民的利益為依歸,把涉及社會穩定和經濟民生的公共服務,由政府轉移到私人市場、公共利益變成股東利益、社會責任變為商業利潤,在未經社會取得廣泛共識之前,公共資產私有化換來的,可能是更嚴重的貧富懸殊、更尖銳的社會矛盾!

我們對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有下列意見:

私有化不能改善財赤

「減輕財赤」是政府提出私有化的最重要的論據。由房委會出售商場,到機管局上市,每次政府總是聲稱不變賣家產就要破產。然而當我們翻開事實,卻發現這完全是一個殺雞取卵的騙局。

以房委會出售公屋商場資產為例,我們發現房委會在1988年財政獨立以來,這些商業營運每年為房委會帶來十多億盈利,十多年來累積超過200億盈利,當中有一半直接以分紅形式上繳政府。可見公屋商場及停車場並非人們想像中一文不值,房委會停車場及商場一旦私有化,不單影響超過半數的香港市民,政府每年亦減少近10億的收入。由此可見,私有化不但能改善財赤,甚至會危害政府的收入。

大眾能否以理性態度,探討為何房委會急於出售會「年年賺錢」的生財工具,誰會是真正的得益者,後果又會由誰來承擔呢?

私有化無助增加效率

「增加效率」往往是支持私有化的說詞,可是縱觀世界各國經驗,私有化並不一定能改善效率。有效的服務質素是透過讓員工直接「民主化」參與,消除官僚文化的惡習,以英國政府把鐵路私有化為例,企業為增加利潤,漸漸把安全標準降低,結果導致意外頻生。

以領匯為例,最近房委會讓領匯接管部分屋商場,領匯瞬即取消多項商戶優惠,導致商戶怨聲載道,人流不但無大幅增加,更有居民批判領匯管理漏洞百出,還未及全盤上市已產生諸多問題,可見私有化並不一定改善效率。

私有化危害公眾利益

「改善服務質素,保障市民利益」,是政府推動私有化最響亮的口號之一。可是我們看到的卻是財團為求利益犧牲公眾利益。香港東隧加價正是最好的例子。

港財團壟斷三條過海隧道中其中兩條經營權。為求利潤,財團不惜將東隧大幅加價六成。由於產權被賣斷,政府竟然聲稱無力阻止。由此可見,私有化並非只帶來所謂「市場化的效益」,更帶來種種「市場壟斷」的惡果。財團企業向股東負責,自然以商業利潤為先,在私有化後,政府及市民根本無法監察。倘若政府以公眾利益作為優先考慮,直接影響民生的公共事業,政府是否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對公共事業必須要有一定的監控權。

私有化帶頭壓低工資

除了公然賣斷產權外,把公營部門外判、公司化、公私合營亦為一種隱閉的私有化。從表面上,這些舉動可減低公營開支,然而外判公司往往為求利潤而加大對工人的壓榨。政府外判清潔工、保安員的待遇大幅下降,正是私有化加劇了剝削的最好證明。公營部門外判化促使整體工資繼續下滑,令社會總體生活質素下降。在確保工人有合理工資大前提下,將公共事業交予市場營運,最終是犧牲了工人的最基本生活保障!

市場化還是民主化?

領匯事件是冰山一角,讓政府及社會反思公共資產私有化對廣大市民生活帶來之衝擊。我們認為:爭取民主政制,保障民生利益,目的是一致。尊重中產階層以個人努力奮鬥成功,與保障基層獲得社會資源公平競爭,兩者也無衝突。公營事業管理程序的官僚作風,到底應該透過「民主化」的過程來糾正,還是透過「市場化」的方法來避免,在社會起碼還有爭議。

我們重申:政府目前不應再推行任何「公共資產私有化計劃」,任何重大社會政策方向的改變,必須透過廣泛的社會諮詢,取得整體社會的共識,確保社會不再出現嚴重的分化對立,危害香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