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企業負社會責任成大勢

在 紅灣半島拆樓風波上,發展商被批評「教壞細路」。新鴻基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跟筆者說:「我唔係衰仔一名!」意指其企業不會只顧銅臭而置社會責任於不顧.

即使事件暫告落幕,但企業是否要負社會責任、環保會否影響投資環境、香港是否全中國最共的地方等言論接踵出現。原來,不少人依舊抱老皇曆,認定環保與經濟發展之間,只存在矛盾對立的關係。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早在九十年代初,便不斷探討企業責任的課題。如果在搜索器Google打入「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這一組英文字串,便有一百八十萬個查詢結果,意謂企業責任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大勢所趨。

匯豐五千萬抗全球暖化

本月初,匯豐這家香港龍頭企業宣布動用五千多萬港元,承擔去年產生五十五萬噸二氧化碳的責任。而這些二氧化碳,其實源自平日使用電力、員工出差坐飛機時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匯豐既非發電廠,又不是污染工業,卻願意掏腰包對付全球暖化的問題,正是履行企業公民的應有責任。

本地品牌 反對捕鯨

利豐集團是另一家把企業社會責任注入管理文化的本港公司。該集團嚴格要求旗下六千多個供應商必須符合環保及社會責任的標準,否則「無生意做」。The Body Shop創辦人日前對本港傳媒說,公司自八十年代以來,曾與地球之友等環保團體合作,不但反對捕鯨,又拒絕出售用動物做試驗的化妝品。最反高潮的,是它用上身形「豬扒」卻自信爆棚的Ruby公仔做代言人,宣揚其產品「不但重視美容,還要美化心靈」的核心價值(Not just make up your face, but make up your mind)。

以上所舉例子,全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本地品牌。這些企業並未因肩負企業責任而影響營商環境。況且,若營商環境惡化,外商怎會不開腔?一九九九年,多個外國駐港商會便向特首告狀,直指香港空氣若再差下去,可能「逼走」外資。

駐港外商會指無礙投資

回到紅灣事件,只要細心留意,香港美國商會、標準普爾、惠譽、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指它屬個別事件,不會對香港的投資環境有負面影響。究其原因,是這種理性爭議在西方社會平常得很,無必要把分歧等同分化。與新華社同屬中央級傳媒的英文《中國日報》更發表評論員文章,正面評價紅灣半島不拆的完美收場,並促請發展商向政府提交拆卸的環境影響報告。

筆者認為,不論是紅灣事件、西九龍發展、維港風波、域多利監獄,抑或十二幅保育用地等爭議,背後其實都深藏著一道伏線:那就是公民社會正在推動著一項「土地工程」。這場工程代表社群不再滿足於土地只有「增加庫房收入」、「地產發展」等狹隘價值,並重新定義土地可包含環保、公義、文化、保育、集體記憶等多重意涵。也就是說,市民正對土地播下香港是吾家的歸屬關懷,大家又何必多慮?

朱漢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