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世界原住民日的回響

今年已是第十一年的世界原住民日(每年89),仍如往年一樣,喚不起社會對全球約六千萬原住民所受苦難的關注,在這個消費掛帥,生活急促緊張的香港社會中靜悄悄地過去了。

如何生活

原住民與我們分別是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生活在非洲、東南亞和北極等地的原住民,仍然像一萬年前一樣,以狩獵和採集野果維生;仍然視自己只為大自然的一份子,與萬物過著水乳交融的生活。對於世代以森林為家的原住民來說,森林是他們母親的化身 --- 她不但為子女提供生活的一切所需,更是他們心靈的支柱。由此,原住民不會傷害森林,更以保護她為己任。而我們則自視為征服了地球的主人,大地森林成為我們的奴僕、為我們犧牲的東西。由千瘡百孔的森林傳出的大自然的、人類的、動植物的哀號與憤怒,穿不過都市的鐵石灰牆;刺不進主人的自私冷漠。我們只顧埋頭地榨取、蹂躪和浪費自然資源,以滿足追求物質生活的欲望。

原住民文化或被視為原始落後,但這簡樸自然的生活往往是我們勞勞役役、早出晚歸的原動力。南太平洋島嶼間流傳了一個令人苦笑的故事:「一個富有的商人來到一島嶼渡假,他發現這裡的人每天只用兩三小時,捉了三條魚便回家享天倫、休息或嬉戲。一天,商人問原住民:為什麼你們每天只捉三條魚呢?原住民答:因為三條魚已足夠我們一天的食用了。商人說:如果你每天用十小時捉十條魚,便可賣掉七條,把賺到的錢買些捉魚工具,便可捉到更多魚;把賣魚的錢買條船,便可到深海捕捉更多價錢更好的魚;把賣魚的錢聘些幫手,自己不用工作便可捉更多的魚;再把賣魚的錢辦間公司、買更多船、聘更多人,便可把工作全交由他人處理。原住民問:沒有了工作,自己將會做些什麼呢?商人答:可以到海邊捉捉魚。原住民問:像我一樣?」

當我們越是接近富裕的物質生活,與大自然的關係和規律便越是疏離偏遠。而諷刺的是,當得到所謂的繁榮富庶後,我們才發現需要的不是這些,而是在追求繁榮富庶時犧牲了的東西。然而,這只是我們咎由自取,怨不了誰,但原住民卻從沒有對被趕出家園說不的權利;沒有為我們的經濟發展而被犧牲說不的機會。

原住民的將來

森林蘊藏了所有消費品和能源的原料,如石油、煤、木材和黃金等等,為了獲得它們,政商權貴不是以槍炮迫使,就是以連連謊話誘惑原住民放棄家園和傳統。單在西巴布亞,被採金企業迫害至死的原住民便有二十萬之多。而據統計,地球上一半黃金(七萬六千噸)都是在本屬原住民的土地上開採而來的。沒有了土地,不但結束了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更是象徵著人類的遠古文明將被徹底摧毀。

另一方面,連年的開採工程必然帶來大量的污染毒物,如山埃和二氧化硫,令奄奄一息的生態喪去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禍及生於其中的原住民。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環境劇變和生態污染令原住民的平均壽命比一般人的短十到二十年;嬰兒夭折率則高近三倍。

儘管非洲的布須曼人和EFE族人、西巴布亞的美尼西亞族人、巴西的Tupinikim族人等等,正奮力從現代人手中取回原有的土地和尊嚴;正為捍衛僅存的部落文化高呼吶喊,但如我們仍是不斷追求物質生活;不斷開發森林,原住民的將來便肯定是黑暗和殘酷的。有人認為金錢可補償原住民失去自由和傳統的損失,但是,原住民對我們說:我們不需要你們的甚麼,也不會以森林換取甚麼,我們只希望過著不受外界騷擾的傳統生活......

都市人不用遵循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但也不應剝奪他們依從自己的意欲生活的自由和權利。原住民苦難的禍根千絲萬縷,對於政商權貴的霸道橫行,我們鞭長莫及,但仍可積極減少消費,減少他們蹂躪森林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