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討論前下結論”----記張戎約克答問會(InMedia專稿)

6月14日作家張戎來到母校約克大學談她的新書《毛澤東傳》(Mao: The Unknown Story),整個答問持續兩小時,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是主持人跟張戎談一些關于這部書的話題,下半部分是張戎答讀者問(含筆者代表InMedia的提問)。

在上半部分與主持人的聊天當中,張戎談到了這本書與其它寫毛澤東生平的著作不同之處,幷講述了她從一個紅衛兵到考取來英國留學的機會,幷在約克完成語言學博士學位的前半生經歷。她談及了剛抵達倫敦時的“遇遭”,引來讀者的笑聲。例如她出國前接受的教育是英國的酒吧內都是些放蕩的女人,所以她們留學時大使館的人一再叮囑她不可以上酒吧。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决定去“探險”,結果却非常失望,她發現酒吧裏都是英國老男人,拿著個pint杯喝啤酒。她還提及了早期在中國的當紅衛兵的經歷,從手提袋裏取出《毛主席語錄》,徽章等,幷講述了中國人當時學習毛語錄,跳忠字舞的情形。她提到當時的中國學生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理解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吃不飽穿不暖。但出國後見到的一切使她確信,這一切源于信息被封鎖,而這一點至今仍然沒有根本的改變。

張戎著重提及了她在約克當博士生的一件事。當時她在跟導師討論不同的語言學理論時會很肯定地說某個理論好,某個理論不好。于是她的導師便問她是否已寫好相關的論文,她答到“我還沒有看完這些理論呢!”,她導師說:“但你已經有了結論。”張戎表示,這件事讓她震撼了很久,她發現在中國大陸所受的教育使自己對任何事物都有預設的結論,這種教育制度使學生對任何事物都會作出與政府一致的判斷。中國人總是“在討論前下結論”說明了政府的洗腦式教育鉗制人民思想的自由。

答問的下半部分氣氛比上半部分顯得嚴肅一些。以下是仍留在筆者記憶中一些比較尖銳的問題。

有一個中國大陸的學生提了兩個問題。一,文化大革命應該是四人幫等人的責任,而不是毛澤東。二,張的新書全面否定毛澤東,但毛也對中國人做了相當多的好事。對于第一個問題,張戎認爲她的新作已經清楚地說明了毛對文化大革命負有全部的責任。她的主要觀點是文革的發動不是毛被四人幫誤導,恰恰相反,是毛爲了維持自己的權力。最大的明證是他死後四人幫馬上倒臺。對于第二個問題,張戎認爲毛對七千萬中國人在和平時期的不正常死亡負有責任,她認爲毛幷不把人命當一回事。她還舉出一些經濟數字,如中國的人均收入在七十年代毛的晚年時,跌至一個比國民政府治下抗日戰爭前的中國還低的水平,連當時的索馬里都不如。

有一個英國學生提及他的中國flatmate說民主不適合中國人,幷認爲臺灣人所享受的幷不是真正的民主。張戎回應說民主不適合中國人的觀點是對中國人的一種侮辱,這等于說中國人存在智力缺陷或者文明程度極低。臺灣的經驗恰恰說明了民主制度是可以在中國人社會生長的。

筆者代表InMedia提出了一個“技術性”問題。張戎一再表示希望中國人能讀到這本書,但中國政府十年前禁了《鴻》,十年後的今天也將禁《毛澤東傳》,她用十年時間完成的這部作品如何能讓中國老百姓看到?張戎同意現在要讓大陸的中國人看到這本書很困難,她甚至表示這本書的中文版能否在回歸後的香港出版也是一個問題(注:這一點筆者認爲In Media的讀者不妨瞭解一下)。但是她認爲現在的中國很難還像她做紅衛兵時期的中國那樣控制信息流動,希望讀到這本書的讀者總會有解决辦法。她還提及《鴻》在大陸被盜印的情况。

還有一位英國人問及張戎寫作《毛澤東傳》的目的是什麽,這一目的是否已經達到。張戎表示寫《毛澤東傳》的目的是爲了瞭解毛澤東這個對中國現代史有重要影響的人。通過大量的人物訪問,翻閱中共黨史的原始文件,翻查解封的共産國際的機密檔案,她覺得已達到瞭解毛澤東的目的,這本書裏的毛澤東與中共官方版本裏的截然不同。

筆者後記:

這個答問時間定在傍晚七點半,筆者提早了二十分鐘到場,發現場外已經有過百張戎的讀者在等候入場。到七點半左右張戎進場時,這個能容納約400名觀衆的演講廳已經座無虛席。但是筆者環顧了全場,發現出席的中國學生少得可憐,即使加上被我大力游說來凑熱鬧的幾個,也不足三十人。約克大學有近五百名大陸學生,據筆者瞭解,包括大陸學生會主席在內的大部分均對這位約克最出名的華人舊生聞所未聞。

相關文章/討論:

大頭仔:一本值得期待的書Mao: The Unknown Story
大頭仔:百身莫贖”楊開慧
大頭仔:肥彭評張戎新書《毛澤東傳》

大頭仔:“在討論前下結論”----記張戎約克答問會(InMedia專稿)
領男:《鴻》— 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

英國《觀察家報》:訪問張戎
英國《衛報》:訪問張戎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或這個網站辦得不錯,請捐款支持我們吧!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