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封給拓展署的電郵

寄自 兩 條犬

以下是我給拓展署的意見,雖然知道沒有用,但都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好,

本人是一名在大澳以外居住的香港民市,因為喜歡大澳的文化和環境,所以多每來多次來到大澳。近來本人知道拓展署即將在大澳進行名為「改善大澳面貌」的工程,本人對這個即將實行的工程計劃有若干意見,希望可以向有關部門反映。

1. 大澳道鄉村廣場
入口是外人對大澳的第一個印象,從《初步構思》的文件(http: //www.cedd.gov.hk/eng/projects/major/doc/7417ro.pdf)可見,入口廣場的計設和一般市區公園無異,與大澳的社區環境格格不入,廣場建成後,可想像到的景觀是遊客一到大澳,便只見到一個人工化的公園,這樣不單不對有心前來大澳的遊客毫無吸引力,而且更減退了大澳這個樸實無華的水鄉的魅力。

2. 大澳河南岸的遊客設施
從《初步構思》可見,一條跨涌行人橋,海濱長廊將在大澳河南岸興建,我認為這項建設並不能夠令遊客感受到大澳的水鄉特式。大澳是一個有幾百年歷史累積的社區,永安街、太平街、公園仔……所蘊藏的不只是幾代人的集體回憶,而且是居民和香港市民在此生活、活動的共同累積,永安街和太平街是商號雲集的地方,公園仔昔日有人賣藝、賣山藥蛇藥和社區活動的地方。大澳之所以在我們的心裡留有印象,全是因為她有歷史、有生活的累積。要向遊客介紹和感受大澳,是要帶遊客走入社區,而不是在外園觀賞,大澳是一個活著的社區,也不是一個載著把歷史彊化的博物館可以領略。大澳河南岸的設施恐怕只令人走馬看花地,花幾十分鐘看完大澳這個社區。

大澳河南岸的遊客設施其實對大澳帶來破壞。跟據《初步構思》,一條行人天橋將會橫貫河涌對開海面,這其實是一項非常破壞大澳景境的設計。現時遊客一到逹大澳,通常會馬上見到河涌的海面、海面上的漁船以及河岸的棚屋;但跨河行人橋建成後,遊客第一眼看見的並不是一個水鄉的環境,而是一條轟立在海上的石屎橋!我很懷疑,這個設構在改善景觀上的用處!而海濱長廊和民俗博物館也需收回一版面積頗大的棚屋土地,日後河涌的景觀將是河的北岸仍舊是棚屋,河的南岸是一片人工化建築。這些設施在文化角度或在社區規劃的角度上看,都是不可取的。

3. 石仔步街的碼頭及入口廣場
從《初步構思》可見,政府將在石仔步街中段建一個碼頭及入口廣場。如果你對大澳社區稍有注留,昔日居民出入大澳是使用前大澳警署下的碼頭(即現時仍然使用的碼頭)。從現時的碼頭下船,你首先見到大澳警署,然後沿石仔步街海岸入大澳,可漫步欣賞大澳的景色。遊客到一處地方,便當尊重一處地方的環境和文化,這樣你才可以細味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才可以給你意義。在石仔步街中段建碼頭無疑令遊客行少五分鐘左右的路程,方便了外來遊客,但我懷疑,如果尊重一個社區的文化,是應該沿襲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這樣才可以令人懂得才欣賞社區。遊客是因為欣賞水鄉是而來的,而不是來趕快購物和拍照留念,要讓人欣賞和記得大澳這個地方,便應該盡可能保留大澳的原貌。現時大澳碼頭的面積也已經足夠容納百多人,如將來原用現時的碼頭,便不需另外闢地和花費資源去建入口廣場。而且大壆拆卸後,政府已建設了一個新碼頭,如果再多建一個碼頭,實在是資源重覆。

大澳是一個很歷史文化豐富的地方,她本身已是處處遊旅景點,遊客在大澳自由遊行,已經可以消磨至少一天的時間;其實大澳並不需要入口廣場、海濱長廊、跨涌大橋等設施再重覆一大澳是一個水鄉,況且這些設施所帶出的文化特色,其實很片面,任何仿中的設施都會與大澳這個地方顯得格格不入。絶大部份客人都是慕名而來,發展當地旅遊,所需要的不是發展,而是保育。大澳的出現是一段歷史和生活的累積,而且仍然活著,和正在不斷生長;讓人欣賞這個地方,最根本的是保存這個地方的原貌。《初步構思》中的設施,拆毀棚村,扭曲環境,將來建成後,必定是對大澳的破壞。或者政府投放資源去資助民間或團體開辦的博物館,培訓文化導賞員,但對旅遊的發展才更有幫助!

加入黃惠琼

反對「破壞大澳景貌」工程 (Objection to the Tai O ‘renovation’ project)聯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