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互聯網應由網民發展

歷史告訴我們,當一則新聞和一系列事被過份解讀,市民便失去興趣,傳媒便不去報道,事情便不了了之,而影響卻深遠的遺禍人間。市區重建或保護海港這些議題便是好例子,隔一段時間新聞說誰不願搬走,誰上政府部門鬧事,對一班沒有緊貼事件發展的市民來說,是一種沉悶而惡搞的新聞。一班關心社會並付諸行動的人便變成吊兒郎當不務正業的傢伙。

最近社會發生很多事,正如吳志森〈粗口要坐牢 苛政猛於虎〉所言:
連串以道德作為幌子,密集的指控和處分,恍如一場道德淨化運動,沒有預告,早已在這小島悄悄全面鋪開。表面上,只是道德層面上的事情,與政治無關,沒那麼敏感,不惹人非議,在偽善和假道學的氛圍下,振振有辭的論據,好像難以反駁,容易使人受落。

配合某類傳媒的鼓吹,市民會有一個誤解:連串的道德行動只為淨化這個道德敗壞的社會。然而,在淨化功效成疑,風化事件繼續的今天,我們應更關注我們的各樣自由是否受到剝削。「剝削」這個詞語可能比現實嚴重了一點,但當在地鐵講粗口會被判監禁的時候,我們要思考一下在藝術館講粗口是否應該處死,如果答案是應該的話,那麼「不中不英」展覽中的藝術家曾建華(用粗口堆成圖案並佈滿一個房間)便首當其衝要壯烈犧牲了。若果今天的情況還不算被剝削,這個形容詞很可能適合明天使用,因為香港這個充滿幸福的佳音(簡稱福佳)的地方,是每天也有新鮮奇趣的世界級見聞的地方。

當甚麼是情色,和道德底線在何方這些問題每天出現在各大論壇版、博客和討論區,甚至連副刊也有中大風波總編的性知識評分,事件便從「被政治化」走向「娛樂化」,使人不再認真看待事件,遑論思考遊戲規則的改變和對自身的影響。相信不久的將來,情色爭論又會回到南宮夫人的基地,也就是副刊的最後一頁右下角,等待另一次的道德爭議再被放上神檯。

事情看似再一次在未解決的情況下被遺忘。未解決的意思不是各裁判單位未對眾事件的當事人作出判決,也不是在情色是甚麼和今天社會的道德底線走到那裡,而是到底今後社會如何繼續享受既有的權利,無論是言論自由,還是由網民自決互聯網的發展路向。

關於言論自由,已經有大量的論述,在此不贅。最令人不安的反而是我們不知道為甚麼在互聯網分享資訊要好像非法聚賭一樣,不能在香港域名進行,連博客也要把域名搬到外國,以免有心人借刀殺人,用伺服器供應商壓力令網民不能發出某類聲音。

從ICQ到MSN,由論壇時代走到網誌紀元,互聯網的進化一直是由網民作主,至少從沒有一個政府機關發出全民要使用網誌的命令。一直以來,政府除了在網絡犯罪以外,沒有甚麼干預互聯網的理由。然而,在開始看不到積極不干預的經濟政策時,「小政府,大網絡」的傳統也開始消失。政府多次警告網民,在互聯網做任何事也需要負責,並收緊市民的網上權限,間接使一些討論區和網站遵守本地的遊戲規則,我們可以預期,當有更多的遊戲規則出現,市民的網上權限會進一步被削弱,如果把互聯網看作公共空間,那麼將來便可以用地鐵的理由禁止在互聯網使用粗口字眼,到時是要加倍小心還是奮力抗爭?相信答案顯而易見,始終互聯網是一個由網民發展出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