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既是主人又是侍從:有香港特色的政圈主從關係

既是主人又是侍從:有香港特色的政圈主從關係

上周本網採訪坪洲鄉事委員會成員,上載《坪洲起義——突破地區政治頑疾的實驗場?》一文,評價不錯。似乎住在市區的香港人鮮有留意鄉村政治,這文正好fill the gap。這也解答了為何李健和以及其陣營在坪洲鄉事委員會大勝成為新聞,既震動了整個社區,也震動了林偉強。林偉強靠擔任鄉事會主席上位,如今失勢,如果政府下年不委任他為區議員,他的政治能量頓然黯淡,既不能透過調動資源令人擁護他,他的支持者也會蟬過別枝。

環環相扣的本地政圈主從網絡

幾天前到公共圖書館借書,無意中發現鄺錦均把他的香港主從關係研究出版成書,而且新鮮出爐,今年面世。書名叫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Elections in Hong Kong,探討香港由戰後如何建立主從關係,包括在特首、立法會、區議會和地方/鄉事團體。而主從關係是多重的,如北京是主,特首是從;特首又可以是主,官紳是從,環環相扣。作者認為過往學者忽略人情和關係如何左右選舉。除了立法會地方直選外,各層選舉也發揮了這影響力。

朋友說這是「阿媽係女人」,蛇宴齋宴和各類勳章便是籠絡的方法。當然,施展人際關係也需要社會或制度條件配合,例如特首選舉選民人數少,鄉事選舉扣上經濟發展,大眾著重有形和無形利益交換多於政治理念等。更重要的是,華人社會注重人情和關係,強化了政治的主從關係。不論殖民政府和特區政府也統合精英,透過精英安撫民眾,以求穩定社會,減少考慮其他管治制度(例如民主)。

有心有力的,兩日可以吃掉該書150多頁。篇幅有限,加上來年是區議會及村代表選舉,本文挑選了第六章,希望讀者能更了解主從關係如何體現於區議會、地區和鄉事團體。

區議會選舉的網絡動員

作者首先闡述區議員的職能(註一),點出他們可以運用公帑來推動社區活動和改善社區。同時,他們也運用這影響力建立主從網絡。

很多參選區選的民建聯成員,通過參與(ultilize)互助委員會主席、業主立案法團主席和地區團體來輸送利益或給予服務給業主和居民,希望業主和居民支持(註二)。

作者指出,2003年是異數,因為廿三條立法之後,很多選民也唾棄建制派,主從關係失效。結果,民建聯2007年大勝,作者和民主派也認定這是建制派用盡人事和資源,苦心經營的成果。

互委會的組成大概如下:每層私樓或公屋選出一個代表,各層代表互選執行委員,即正副主席、文書和財政。政黨從中鼓勵熱心街坊成為樓層代表。如果互委會主席有意參選區議會,他會先結連財政、文書和副主席。這些有權力的中層再結連每個樓層代表。

一個將軍澳的例子

作者舉了2004年的一個例子說明。那年,一名婦人參加將軍澳婦女中心興趣班,及後竟發現被人代填資料及冒充簽名作選民登記申請(詳見2004年6月4日的蘋果日報)。那家中心跟民建聯立法會成員劉江華有密切關係。中心也隸屬於香港婦聯。當時的主席同是新界社團聯會的主席。中心理事承認,曾為街坊作選民登記及代居民傳真選民登記表格。作者後來訪問了中心的執行委員,執委承認中心肩負統戰工作。在區選和立會選舉期間,中心會動員活動班學生和會員助選,以及游說家人投屬意的候選人。另一位執委也指出2003年七一遊行後,中心得到一大筆錢去籌辦便宜和低於市價的活動去吸引人們,希望日後多多支持政府。推廣選民登記就可以得到人們的個人資料,更易遊說日後的選舉。

今年九月二十日,明報獨家報道葵青區議會與葵涌居民協會用公帑合辦「公屋座談會」,但活動大部份時間參加者都在吃喝玩樂。學者也指難以杜絕以居民活動為名,箍票為實。在現時建制派區議員佔多數的情況下,申領到的活動資助必然較多和較容易。

鄉事派的「升官進爵圖」

不少學者也研究鄉議局和政府(不論殖民或特區政府)互惠互利。最明顯的是鄉議局協助政府發展新市鎮,擺平村民和政府的矛盾,局的成員得到名利和權力。近期例子莫過於雙村長制和開發邊境。

近日在電視和電台也播放村代表選舉的宣傳片,鼓勵參選和投票。政府三言兩語指出成為村代表之中的居民代表可以「代表其所居鄉村的居民就該村的事務反映意見」,而原居民代表就可以「代表原居鄉村的原居民就該村的事務反映意見,以及處理一切與該村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及傳統生活方式有關的事務」(例如丁屋),他們更可一步步向進入權力機關。以大澳鄉事委員會為例,鄉事會有三個組別,原居民代表、非居民村代表和漁民代表,有些地方如梁屋村,非原居民選出居民代表,原居民就可以選出原居民和居民代表。有些地方如吉慶街,政府界定沒有原居民(縱使有人在殖民前居住那兒),那就只有居民代表選舉。大澳還有漁民代表,只有漁民才有資格參選和投票。另外,正如《坪洲起義》一文指出,各處村選各處例,選民資格和選舉方法也不盡相同。

各位委員可以互選執行委員,執行委員再選出正副主席、財政、文書等職位。鄉事會主席自動成為當然區議員,正副主席自動成為鄉議局成員。成為區議員,就有資格出選立法會區議會功能界別;成為鄉議局成員,就有資格出選立法會鄉議局功能界別;同時可以出選特首選委會,有資格提名和選出特首。相比直選,從鄉事團體上位容易得多,對手就少得多(見下圖)。


圖片來源:Cheung, Yat-fung. 2004.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Politics in Hong Kong. Unpublished M. Phil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菜園新村落戶八鄉大窩,引起當地原居民反對,不難理解。如果菜園新村成為政府承認的鄉村,居民可以競選八鄉鄉事委員會居民代表,有機會成為主席,打亂了當地政治生態。(當然,我覺得過慮了,菜園新村人數少,而且估計難以打入原居民圈子,似乎我們更需擔心菜園新村村民會否受現時八鄉村民排擠。)

劉皇發:一個鮮活教材

作者以陳日新和劉皇發的「升官圖」為例,陳日新在1954年成為是屯門鄉事會主席戰後第一代地主,歡迎政府發展,並協助政府收地,從中得知第一手發展計劃,先一步投資,也先一步致富。陳日新也一手培育劉皇發,24歲成為龍鼓灘村村代表,1966至72年成為屯門鄉事會主席,1978和1980年先後成為鄉議局副和正主席。1985年後循不同途徑晉身成立法會議員至今,包括委任、鄉議局和區議會功能界別。這三十多年一直支持政府,包括容許中電在龍鼓灘建發電廠,也容許青洲英泥在附近建水泥廠。他也一直收購新界村民的農地屋地,再賣給政府和地產商,賺了一大筆。面對投資失敗和雙村長制的爭議,他仍屹立不倒。近年再擔任行政會議成員,即使面對漏報樓宇土地買賣,特首也力挺他。這也反映,劉皇發是從屬於政府,但他的議價能力不能少看,現時也沒人能代替。

嚴防無收斂的主從關係

主從關係在特首、立法會、區議會選舉和地區團體存在。這些關係並非香港獨有,但香港的主從關係著重關係和人情,體現於友情、互惠、感情和責任。面對面的接觸和聯絡是十分重要。鄺錦均這種關係會持續,如此下去,只有少數和親建制/親北京的人屬於這關係網絡,網絡外的人會更不滿,不論是因為不對所有人一視同仁,或者因為個別人士得不到好處。他寄望從政者堅守道德,廉政公署繼續把關,防止主從關係演化成貪污,又認為把反對派加入各諮詢部門,淡化主從關係色彩。

民主派當政 = 主從關係終結?

如果有一天,民主派能夠當政,蛇齋餅粽旅行團會否消失?或許我們聽聽金佩瑋在上周六一個研討會分享的經驗吧。她是2003至2007年的灣仔區議員,見證著街坊會、民政和中共/親中系統連成一線「建設社區」。這些組織參考了內地街道委員會組織街坊的手法,仔細「摸清每一個選區裏的權力和利益關係」(註三),從而得到大量個人資料。他們又在區議會轄下的社區建設委員會撥出大量款項「派餅仔」。然而,金佩瑋直言民主派議員也會這樣做,只是永遠沒辦法如建制派「出色」,因為沒有這麼多人力物力。此外,有少部份好像她這樣的民主派認為,區議員不應只顧「派餅仔」,而應更認真幫助街坊,推動地區政策。她打趣說,今屆由建制派做主席,各位區議員反而比去屆更釘住撥款,因為僧多粥少,議員也爭著要吧。

在媒體或者社運朋友眼中,大家也不滿意建制派靠蛇齋餅粽籠絡市民,又不滿政府用荷蘭水蓋或者金錢討好鄉紳,然而,民主黨區議員也是透過旅行團跟居民打好關係,民協街工也有社區中心服務市民,說到底也希望競選時投票助選。兩者分別在於:「北京-特區政府-建制派-地區/鄉事團體」可透過多重主從關係鞏固權力,民主派就不能(至少在2020年前)。平情而論,一個普羅市民,受到團體幫助,除了做義工,用選票報答是很合理的事。「食窮民建聯,票投社民連」是高難度動作。如何一面善用公帑與選民聯誼,一面組織群眾,一面教導選民要對區議員有要求?我也不知道。還有約一年的時間就是區議會選舉,大家可否獻計?

註一:
區議會的職能如下
(a) 就以下項目向政府提供意見:
(i) 影響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人的福利的事宜;及
(ii) 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公共設施及服務的提供和使用;及
(iii) 政府為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制訂的計劃是否足夠及施行的先後次序;及
(iv) 為進行地區公共工程和舉辦社區活動而撥給有關的地方行政區的公帑的運用;及
(b) 在就有關目的獲得撥款的情況下,承擔
(i) 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環境改善事務;
(ii) 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康樂及文化活動促進事務;及
(iii) 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社區活動。

註二:原文是「...the DC candidate utilizes the MAC chairs, OC chairs and district groups to deliver benefits and services, such as tours and free legal services, so that the clients, including property owners and residents, sense the need to support the patron at the top.」作者認為,在這個主從關係裡面,參選人是擔任組織領導。朋友補充道,有些是先做地區團體主席,在建立地區網絡之後參選區議員,有些就先成為區議員,再跟地區團體打關係。兩者的結果是,成為區議員後,利益輸送會更多更明顯。

註三:金佩瑋建議大家重看星期日明報刊登的《區選無間道》,文章是2007年區選,民主派大敗後寫的,道盡建制派如何在選戰前做了大量功夫,做組織工作。
本網差不多時間也登了將軍澳的例子。

書名: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Elections in Hong Kong
作者:鄺錦均 Bruce Kam-kwan Kwong
出版社:Taylor & Francis Group
出版年份:2010

圖片來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