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通脤掛鉤債券的根本問題

財政司長曾俊華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到,發行50億至100億港元的「通脹掛鉤債券」(IBOND),目的是提供一個抗通漲的選擇減輕為市民減輕通漲壓力,同時也為推動本港零售債券市場。

其實政府發行債券除了能為政府的公共財政、褔利政策、基建項目等目標提供融資機會外,它也是一個政府利用可觀息率作誘因吸引國內流動資金因購入國債而轉回中央銀行體系,從而不需加息也達到減少市面流通貨幣抒緩通漲之效的基本貨幣政策。可是,今次特區政府發行(IBOND)存在太多根本問題。

首先,若價值100億債券滿額售出,即代表市面減少100億流動資金。相對於香港龐大而開放的經濟體系,少了區區百億元,是不足以降低通漲率的。而百億限額對於700萬人來說,數量也未免太少。假若(IBOND)真是市民抗漲救星的話,推出之時必定是「手快有,手慢冇」,有僧多粥少的現象,最後只有少數人購得而因此受惠。如此觀之,財政司長這次的減壓措施確實是小惠未遍,施政不公。

其次,(IBOND)的本質是以公帑優惠有資本人士。因為在現實投資上必定是投入金額越大越能反映出債券抗漲能力。對於低收入的基層來說,高通漲問題是直接損害到他們基本生活,他們收入有限而基本生活支出必定大於其儲蓄,試問積蓄微乎其微又甚能買得起債券等投資產品?縱使債券「入場費」較低或有基層市民能以有限本金購入債券,到每次派息也只能收得果「一百,幾十」,這就只以反映(IBOND)並無對基層低收入者沒有任何幫助。相反,對於有資本的市民,若能夠大手購入此債券,其保值和穩健程度即勝過投資市面保守性質的基金產品。這樣政府又會否直接出手干預市場與基金公司爭利?

其實,香港的論漲問題的基本在於本港實行聯繫匯率下遭遇美國量化寬鬆政策,本港持續低息,變相貶值,外地熱錢湧入投機,再加上人民幣強的因素下。導政香港的土地樓房、生活必需品等價格俱漲之局面。所以政府要解決高通漲問題必需對症下藥。檢討聯匯這一僵化的制度,並善用香港數以萬億計的過剩儲備完善社褔制度,實行財富分配縮窄貧富懸殊,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