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湯姆.賴特:天使與皇帝(中譯)

天使與皇帝
以賽亞書九2–7;路加福音二1–20
2006年平安夜午夜聖餐講道
湯姆.賴特@英國德倫大教堂
翻譯:吳耀鏜

Sing a song of Christmas, of emperors and angels;
頌唱聖誕之歌,君王與天使之歌;
Sing a song of Christmas, of darkness now past;
頌唱聖誕之歌,黑暗現已過去;
Sing a song of starlight, of shepherds and of mangers;
頌唱星光之歌,牧人與馬糟之歌;
Sing a song of Jesus, of peace come at last.
頌唱耶穌之歌,和平終會降臨。

我們不是希望這樣嗎?如你今日沒有在危險和混亂的世界中帶著一聲嘆息地想:「是的,這就是我們想要的聖誕禮物:所有各種各樣的債務、所有艱苦和沒有回報的勞動、所有士兵的皮靴和沾滿血腥的衣物──讓我們盡可能停止他們吧!」,便不可能聽到天使的歌聲,或以賽亞的預言。但如今天使往天堂去,我們的洞察逐漸褪色;我們回頭去想基督教如一私人的宗教,如一年一次或兩次的事情,對婦孺或小童還好,但當我們要面對實際的問題時,便沒有多大用處。坎特伯雷大主教(羅雲.威廉斯(Dr. Rowan Williams))上週在伯利恆的講道令我非常得到激勵,在黑暗的地方燃亮閃爍的盼望燭光。我會告訴你一些事情:如果我們國家因著一些人的無能和以金錢所驅動的好戰而陷於混亂,我們很快會捉緊和平的應許和預言。我們不會甘於只在聖誕節讀以賽亞書九章,而在餘下的一年忘記它。我們會想知道,我們如何將它轉化為行動?有甚麼話必須在聖誕節或其他任何時間,向這個世界的統治者說的?

嗯!你可能會說,我沒有想過今晚來到教會將被告知關於帝國、金錢和戰爭的事。我希望聽到可愛的事,令我內心感覺良好的。但這裡有個麻煩是,我們這數年來是如何對待聖誕節:我們已經因為甄別了皇帝而錯過了天使的重點。聖誕的故事,像以賽亞的預言,並不是一種對政治經濟、帝國、稅金和嗜血戰爭的真實世界的逃避。這是關於上帝最終從內部設法解決這些問題,進入我們的世界──衪的世界!──並肩負當權者的責任,來處理邪惡和混亂的問題,並他們一切可怕形式的暴力與壓迫。只有當我們努力去看那些應許,並掌握他們真正的意思,我們才能夠抓緊聖誕節所真正預備的,真實的安慰與歡欣。否則,我們只有購買一個偽造的私人安逸,以高昂代價容許其餘世界的人繼續他們的不幸。

你在路加福音耶穌降生的故事中清楚看到,路加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關於羅馬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 63 BC – 14 AD),並他渴望對他幾乎所知的全部世界都進行人口調查。這並不僅是背景資料,或增添故事趣味的地方色彩。王權、人口普查和稅收在第一世紀的中東都是熱門話題。當我們有一次人口普查,我們只是填一張無聊的表格然後寄出。反正他們都會向我們徵稅。而每一次他們有人口普查,代表著有騷亂和有人被殺:人口普查就帶出了尖銳而危險的問題,是誰運作世界、如何運作、誰為此一切而得益、誰在過程中被擊潰。而路加已經將他耶穌降生和天使歌聲的故事放置於這個帝國行為的日常故事當中,因為他想我們知道,耶穌的降生並不是一個加入私人宗教的邀請,從裡面我們可以逃脫而感到愜意;而是一個對我們的呼召,正如他的第一個跟隨者,在他的權柄之下傳開,慶祝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之君,以此權柄工作,為了他所應許的無盡和平、公平和公義的王國得以加增。(以賽亞書九6-7)。

不幸地,在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 1759 – 1833)之後,逐漸形成奇怪的觀念,以利己主義意識形態所推動,仍然牢牢運作著西方世界,耶穌基督的福音不是關於皇帝與天使,而是關於一種私有的靈性,以及一個全然脫離這個世界的逃生艙口:「讓我們在天家與耶穌同住」【馬槽聖嬰】(參:生命聖詩100)“Away In A Manger”,而不是「他的王國會不斷加增」。在那幅圖畫,天使不再是上帝的報訊者,來宣告天國正接管地球的運作;卻變成你在無數黏貼日曆中所看到的:精緻的背景音樂為了一個逃避現實的靈性,留下世界的帝國任意做他們自己的事,而路加的故事和以賽亞的預言因而被閹割。是時候聖誕節要恢復他的七零八落、他的皇帝與天使、並他真實的公義與和平的應許。以賽亞說「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以賽亞書三十七32)。是的,神的熱心得以工作,是通過神子民由衷和虔誠的熱心。

是的,我知道人們會叫我收口,去全神貫注於拯救靈魂而不是擔心國家的問題。但這便省略了聖誕節的整個重點。聖誕節是關於上帝行動於現實世界。是關於像威伯福斯的人──他走出去世界並以耶穌的名做不一樣的事。我在祈禱上帝今晚呼召你們這裡不同的人,不只為你們自己而相信衪,來到衪的肉身兒子裡,並透過他來認識衪;也是肩負任務,以祈禱和信仰、並以社會和政治的技巧,傳揚在第一個聖誕開展的王國工作。

這便是我高興我們在片刻唱出這偉大的讚美詩【夜半歌聲】(參:生命聖詩91)“It came upon the midnight clear”的原因。相比起大部分深受喜愛但基本上逃避現實的讚美詩,它更抓住路加福音二章的意思。「因為時代催促前進,先知吟遊預言...」然後,將基督徒的盼望丟在後面,選擇一個古老的異教迷信,它說「其時歲月循環不息,黃金時代周而復始」好!如果你認為時代循環轉動,而當每事都和平和幸福時,你偶爾獲得一次黃金時代,再想想;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何我們應該為此而工作?為何不聳聳肩而等待?這是順其自然(Qué Será Será)的神學──將來無論怎樣便怎樣(whatever will be, will be)。對威廉.威伯福斯而言這不夠好;對上帝來說這不夠好,而聖誕節證明了。一些事情需要做到。我們嘗試唱這歌:

For lo, the days are hastening on,
因為日子催促前進
by prophets seen of old,
先知早已預見
When, by the Spirit’s mighty power
當時聖靈偉大權能
Arrives the time foretold:
時候來臨早已說明
When Peace shall over all the earth
其時和平遍及全地
Its promised splendours fling,
應許絢麗奔放
And the whole world give back the song
普天之下齊聲和應
Which now the angels sing.
今日天使歌聲

重點是,上帝藉著耶穌將會完全獲得勝利,而且聖靈已經在工作,去預期最終那日。聖靈所作的方式很簡單:通過你和我。

所以你該從哪裡開始?我們總不能全都是威伯福斯,我們總不能全都運作政治陣營,我們總不能全都帶領重要的改革。不;但我們可以祈禱、我們可以觀察、我們可以聆聽。事實上,我們可以居於我們所身處的路加耶穌降生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在基督嬰孩面前以愛和委身祈禱,相信他和平公義的新王國,會在我們裡面,並通過我們誕生。而另一方面是,我們可以注視世界的王權,我們今日的奧古斯都凱撒帝國:我們可以保持眼睛明亮,注意哪處運作世界的政權,正在輾碎住在我們街道、我們市鎮、我們當地醫院和監獄中微不足道的人;我們也可以聆聽天使的歌聲,正如它總是以令人驚奇的方式來到。

神不以同樣的方式呼召所有人。但如果你正學習去愛基督嬰孩,你會發現你的眼睛漸漸明亮,看清世界的權勢是上升到何等的程度;而你的耳朵也漸漸調校去聽,上帝的天使正嘗試給你唱獨特歌聲,又或者更危險的是通過你唱出。事實上,你會發現,我們所說的聖召:可能簡單得如義工花兩個晚上在廚房煮粥施捨窮人、寫信給輿論界、組織守時祈禱和祈禱網絡,或運作一個關注重要議題的網站。所有偉大的工作都從細小的步驟做起;亦以細小的步驟持續不斷。

記得牧羊人和馬糟的故事。我們過去都聽過這個故事──固然,我們大多數人都從不會在其他任何場景用「馬糟」這個字──以至我們時常忘記這個重點。牧羊人被告知一些事情──思考他們被告知的事情──相當滑稽:神的彌賽亞,神的獨生兒子,竟然僅僅在路邊出生。現在你究竟應該如何相信這種事情?對此你究竟可以做甚麼?嗯!但他們被賦予一個記號:你不常在餵飼糟找到嬰兒,但這嬰兒就在那處。於是他們去了,然後他們看見、然後他們相信,然後他們敬拜。這與我們今日有甚麼相同的意義呢?嗯!當你自己敬拜基督嬰孩,並學習張開你的眼睛觀察王權和你的耳朵聆聽天使,然後,你開始注意到這些地方在哪裡,可以說,在馬糟裡的嬰孩:上帝似乎一直在這些地方驚人地工作,在收容所或監獄或日托中心或遊戲小組中;在聖經閱讀小組中;在吸毒者和妓女中間推進福音工作;在債務、不義法律和公平貿易的運動中,諸如此類。然後:觀察王權、聽從天使、敬拜基督嬰孩,努力向前。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以公平公義使他的王國堅定穩固,從今時直到永遠。(以賽亞書九6-7)

翻譯原文(摘譯):
Sermon: Emperors and Angels: Isaiah 9: 2–7; Luke 2: 1–20, preached on 24th December, 2006, at the Midnight Eucharist, Christmas Eve 2006, Durham Cathedral.
http://www.durhamcathedral.co.uk/schedule/sermons/114

湯姆.賴特 (N. T. Wright):

  • 英國聖公會前德倫教區主教 (Bishop of Durham, 2003 – 2010)
  • 現任英國聖安得烈大學新約及初期基督教研究教授

刊載:
中華基督教會油麻地基道堂刊物《基道悅讀》2011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