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果樹作為基建:馬屎埔清明河邊採桑節

每年的清明前,香港的桑樹都會結滿了桑子,宣示著大自然化育萬物的神奇力量。然而,城市人經過這些桑樹,一來既認不出是「可以吃的食物」,二來也不敢吃不知是否佈滿殺蟲藥和汽車廢氣的果實。在日復日的營役下,人慢慢與四時、自然與食物疏離。我們見到的食物,是「一盒盒」、「一包包」,誰又關心桑子本是結在樹上的?

在馬屎埔舉行的「清明河邊採桑節」,帶一些城市人回到鄉郊生活,不單是親親大自然,更讓我們重建生態與人的關係!

重返世外桃源

在馬屎埔村口穿過一些彎彎曲曲的村路,就來到了農人關生的竹籬笆外,一棵碩大的桑樹在陽光下搖曳,紅色黑色的果子結滿一樹,風一吹過,熟透的果子自然就落下,化作春泥更護花。在農人簡單的講解後,參加的朋友就急不及待去採摘新鮮桑果,桑枝都紛紛抖動起來,一簌簌陽光從葉間透射到地上,一片斑瀾的舞步。

一對情侶在陽光中採摘果子,沐浴在春風裡,時而相視而笑,遠看竟像伊甸園中的亞當與夏娃,無限的純真。男生一躍爬上樹丫,摘了桑子就向下投。女生就在樹下用草帽接住,很快便裝滿,收穫豐富!

幾個少女輪流扶著梯子,讓同伴攀上較高的樹稍採摘,哎喲! 桑子落下來了,有時還敲到頭!又是一陣笑聲。

Ada 與兒子 Toby就在大自然中進行了親子教育。Toby一開始的口頭禪是:「It's Dirty!!」不過小孩騎在媽媽的肩上摘桑,一邊摘一邊試,在母親的指引下Toby很快就從顏色和大小分辨出哪些桑子已成熟,可以摘,哪些未熟,是酸的。人類的文明,不也是這樣,在自然中代代相傳嗎?

桑樹也不獨獨是為了人類而生的,也是為了鳥兒和甚他同享這土地的小生命。農人關生指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鳥兒愛吃紅色的果實,所以不會與人爭食。人和鳥和桑樹一起進化了那麼長的一段時間,在這種親密關係中早己熟悉對方的喜好,大自然才不會厚此薄彼呢。鳥兒吃紅色,我們吃黑色,人與自然又豈會是你死我亡的對立呢? 而每當野外的食物不足,就會有較多鳥兒飛來吃果實,桑樹就調節了這生態鏈。

「誰知盤中桑,粒粒皆辛苦」

在自大的人和其短視而盲目的發展主義影響下,這一面的香港經驗被放在「發展」的對立面,甚至被集體地視而不見。每日我們在接觸食物時,不再想到就在我們城市內的食物生產者。

要不是地產商囤地,要不是收地者把石棉廢料投入農人的水井,要不是規劃署目中無人地把這明明充滿人情的地方標示為空白,謊稱為「荒地」,這農村應該是一個真正的伊甸園。農人關生為了維持他家庭的鄉郊生活,與恆基打了十年官司。這不是一種單純的「鄉愁」,而是對自己生命的自主與堅持。

這是新界,也是香港。超過半世紀以來,農人都是在這片獨特的土地上耕住合一地生活著。事實上桑樹已有十歲以上,採桑製醬是關生一家的家庭活動。透過這次採桑的活動,市民親身走進了這片美麗而又飽受威迫之地,參與了農人一家的自然盛宴。重新發現,新界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有著這麼一種生活。這就是對野蠻的土地規劃最佳的反證!

這一棵桑樹,一粒一粒桑子,哺育了一個個年代的故事,它的生命,就是對人類生命最長遠而基礎的建設。對農夫來說,能孕育生命的基建才有價值,至於摧毀生活的基建,還是永遠留在規劃署的圖則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