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福爾摩斯的最後奇案——語重心長的反思

福爾摩斯的最後奇案——語重心長的反思

Mr Holmes,一部老邁的電影。故事講述福爾摩斯人到老年開始患有腦退化症,但因為一些緣故讓他決心寫一個故事,故事就是令他隱退的最後奇案。由於腦退化症加上身體機能每況愈下,所以他就一直陷在困頓裡思索三十年前的那宗案件。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軼事紛紛把他的回憶拉到筆下,最終也能一償心願。

這部電影與Robert Downey的福爾摩斯系列大相徑庭,只要看過Robert那個系列,就總會聯想到福爾摩斯是個有活力、機智聰敏的人,當抱著這個印象看這部電影時,那個反差感就必定會油然而生。Ian McKellen的福爾摩斯步履蹣跚似的,好幾幕都顯露出他已無力對抗生命,不禁讓我想起“相約星期二”裡面的莫利教授,人到最後也是走到同一歸處,再厲害的人也沒有例外。

其實這部電影的著眼點並不是福爾摩斯,就連華生也只是個佈景演員,連出鏡的機會也沒有。導演只是借助福爾摩斯的背景來訴說「孤獨」和「死亡」兩個題材。他講究邏輯的性格,正好為「孤獨」作了最好的鋪墊,因為嚴謹邏輯底下,他就是個心靈空虛的凡人,身邊沒有伴侶、沒有朋友。當靈活的腦筋都被拿掉時,他便自覺一無事處。在講求理性的社會上,又有多少人“賣了任性 日拼夜拼”來追求數字上的滿足呢?但當得到了稱心滿意的金錢之後,驀然回首,又有多少個叫人懊悔的決定呢?到最後導演並不是刻意地煽情,只是自然地表達出再理性的人也渴望找到情感的避風塘而已,這種處理手法實在最適合不過。

另外一點就是「死亡」,故事裡提及到兩種死亡,一種是走不出困頓而輕生,一種是自然老死。前者往往是由於人承受不住生命的打擊,於是便以了斷生命來結束一切的痛苦。在導演的角度,人不應把已故者當成生活的重擔,不竟事情也發生了,就由它去吧。就如村上春樹筆下的渡邊所擁有的信念,“直子死了,阿綠活著”,人是要為活著的人生存。而自然老死,導演也有某種看法,就是不要帶著遺憾死去。福爾摩斯面臨死亡的時候就處於情感的矛盾點,他一方面明白人終歸必死,一方面又因為未放下心頭大石讓他不願帶著感慨離逝。所以他儘管寫那個故事時感到無比的氣餒,他依然堅持下去,到排除萬難之後也能如釋重負。

若果帶著Robert Downey那系列緊張刺激的心情來看這部電影,大概無法把電影看完。不過,當你慢慢調整這種想法後,便會發覺它蘊含著語重心長的反思,也許這點就貫徹了愛思考的福爾摩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