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錯字?別字?白字?

錯字?別字?白字?

日前在網上跟友人談論中文的錯別字問題時,有人提到「白字」一詞,當鄙生不明「白字」的意思,對方引述了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在《語言閑談》一書中的解釋。閱畢周有光〈白字和別字〉一文後,鄙生有理由相信周有光的說法有誤,遂撰此文分析之。


圖1:周有光〈白字和別字〉的原文

周有光的訛誤

周有光在〈白字和別字〉一文中,談到「白字」的解釋時曰:「白字是『本無其字』;把字寫錯,錯成字典裡沒有的樣子,人家不認識,也不承認可以這樣寫,這是『白字』。可是,如果一人這樣寫,百人這樣寫,錯寫成風,積非成是,就是『俗字』。」

很明顯,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本無其字」的應稱作「錯字」。所謂「錯字」,顧名思義便是把該字的字形部首弄錯了。古時候一些「錯字」會因約定俗成而成為「俗體」或「異體」,若新創之字筆劃有所减省,便是「簡體」,古稱「省文」。

錯字與譌變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錯字」甚至因廣泛流傳而約定俗成,本字的寫法倒被人遺忘了,這種現象文字學稱之為「譌變」。例如:「別」字以前不是這樣寫的,古時候的其中一個寫法是「X」。

「X」本來是個會意字,从冎从刀(註:「冎」為「剮」古寫),以刀剮之,自然骨肉分離也。後來左邊的「冎」因隸變時錯寫成「另」,於是寫成了現在的「別」字。是故,唐代書法家唐玄度在《新加九經字樣》曰:「上《說文》从冎从刀,冎音寡,下隸省」


圖2:「別」字在《·新加九經字樣》的解釋

另外,上面提到的「」字,最終為何變成「剮」字,也是「譌變」的結果。「剮」字的誕生,應該是因為「冎」字跟本來解作嘴歪的「」字混淆,後世的人再右邊加上刀部,衍生出「剮」字。

別字與通假

至於有關「別字」的解釋,周先生並無說錯,出現別字的原因也如他所說,是因為二字同音而混淆。別字在古籍中偶有出現,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字也會因為廣泛通行而約定俗成,令到本來的寫法被人忘記,此一現象又叫「通假」。例如:「居」字的本字,其實是「凥」。

「凥」字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曰:「凥,処也,从尸得几而止」。這裡的「処也」,就是現在「處」的本字,即是「凥」字本來便是解「居處」,「几」就是古人席地而坐時有靠背的坐具,有櫈坐的地方便是是「居處」了。

至於「居」字,本來就是解蹲下的意思,後來相信古人因二字同音而混用,「居」字便跟「凥」字通假,「凥」字倒被人遺忘了而成了文字化石;至於「居」字本來的意思,則另創形聲字的「踞」代替。故,清代士人段玉裁曰:「凡尸得几謂之凥,尸卽人也,引申之爲凡凥処之字。旣又以蹲居之字代凥,别製踞爲蹲居字,乃致居行而凥廢矣。」


圖3:「居」和「凥」在《說文解字》的解釋

「白字」本身就是別字

那麼,究竟所謂「白字」是甚麼意思?其實「白字」的意思就是「別字」,弔詭的是,「白字」本身就是因為「別字」的「別」字音轉成【白】音,因而出現的別字寫法。據清代顧炎武在 《日知錄‧別字》曰:「別字者,本當為此字而誤為彼字也,今人謂之白字,乃別音之轉。」

是故,周有光先生〈白字和別字〉一文,其實是錯的,世上只有「錯字」和「別字」,沒有「白字」這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