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環價值的醜陋

剛過去的星期日,皇后碼頭整天也人聲鼎沸,為皇后碼頭的存廢,展開辯論。大抵早於辯論開始之初,大家都已知道結局,就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當日的辯論,媒體的焦點都落在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身上,說她這次參加民間論壇是「放下身段」、「深入虎穴」云云。林太說的、甚至本土行動一眾成員說的,大都沒有甚麼新意。有趣的,卻是一眾所謂專業團體的代表,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論點,他們的觀點正正代表著令香港成為一個沒有深度、唯利是圖城市的中環價值。

工程界社促會青年部代表莫卓琛說:「皇后碼頭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普通石屎建築,並無特別歷史價值,如果原址保留,便會令填海工程停滯不前。」我想這位莫先生唸書時一定是歷史不及格了,須知道歷史的價值並不在於建築用的物料本身,乃在於在這個建築上曾經發生過人與事。皇后碼頭自落成起,就是英國皇室訪港、香港總督登岸履新、卸任離港之處,連同愛丁堡廣場、大會堂,成為了殖民管治的象徵。歷史價值本身就應該有超越經濟價值的力量,一個城市要得人尊重,是靠其內涵,不是依靠不斷的去舊建新。莫先生話裡的重點,是填海工程。當工程受阻,化為價格,會令經濟受損,這種中環思維,往往就是扼殺歷史的元兇。

測量師學會會長陳旭明認為保留碼頭費用高昂,並拖慢中環發展步伐,而指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原地保留皇后碼頭會阻延工程的進度。對陳先生的說法我們不會驚訝,因為測量師對土地、對建築的認知,就是價格。中環的土地矜貴,是真正的寸金尺土,填海得來的臨海土地必然是天價,政府未來將把新海濱規劃成公共空間,可以預見,測量師會大嘆浪費,因為如能將中環臨海地皮拍賣,價值更大。因此,皇后碼頭與其原址保留,不如早拆為快。

以上兩個例子,都凸顯了中環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矛盾。保育人士捍衛的,是社會上一些超越金錢考慮的價值觀;支持遷拆的,是一些著眼面前的經濟考慮。本來,發展與保育本來就難以平衡,但當我們要社會持續的向前發展,就不能只顧發展而忽略保育。香港受了百多年殖民統治,好不容易才回歸中國。回歸前,中環價值凌駕一切,香港持續在推土機的運作下發展,無根的心態令香港人並不覺得保育的重要。當我們翻開《古物古蹟條例》,就知道我們這個城市對過去有多重視。

今天,人文價值的考慮,應予以更高的重視,要我們的下一代願意委身貢獻這個城市,就要讓他們知道、接觸過去。皇后的辯論,更要讓大家認清中環價值的短視與功利,更多的人文考慮,才是社會永續發展的鑰匙。

(本文於2007年7月31日刊於《蘋果日報.論壇.探針》)

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