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老師是新學制改革的關鍵──淺論新高中課程的視藝科改革建議

教統局推出高中新學制(三三四)諮詢文件以來,香港普遍歡迎這項改革,這可算是特區政府近年施政少有的漂亮之作。可是,描繪美麗新世界容易,如何落實才是成敗關鍵所在。本文將集中討論新學制下,視覺藝術科在落實時可能遭遇到的困難。

視覺藝術科的課程宗旨,在於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加強學生的批判欣賞能力、培養個人情操、獲得基礎的視藝技術訓練等,這幾點相信沒多少人會異議。而在設計學習重點時,該科仍維持傳統的ASK(attitude態度, skill技巧, knowledge知識)模式(詳情見〈新高中課程及選修科目建議〉),方向也正確。落實的成效,則視乎教育最前線的工作者──教師的投入。視藝科其中最受爭議的一環,就是要求學生「以語言和文字對學生自己和藝術家的視覺傳意形式,表達感受及交流意念」。換句話說,新的視藝科鼓勵學生寫藝評。但在一次關於新學制的研討會中,不少視藝科老師擔心自己未必有足夠的語文能力批改學生的藝評。其實,視藝科課程的設計者多次強調,評審學生藝評的標準並非語言水準,而是評論的內容,甚至學生能確切地表達感想已經達標。即是說,沒有人要求學生的文字天花龍鳳;認真地思考、將感受用文字恰當地表達出來的文章也是佳作。如是者,我認為視藝老師不必妄自菲薄,對於這樣的要求,視藝老師必能應付自如。如部分老師仍認為批改學生藝評(或觀後感)是苛求,我想,這不是課程設計的問題,而是老師的心態問題──抗拒改變的心態。

老師的心態,抗拒或接受也好,是三三四也是視藝科的成敗關鍵。如果視藝老師不開放胸襟、眼界,仍然把視藝科當作美勞科,那麼,視藝科的改革一定難產。再舉一例,視藝科要求學生可以運用視象日記去記錄視覺感受、日常經驗……錄象及拍照是觀察及記錄視覺經驗的有效方式。如果老師不鼓勵,甚至禁止學生以創新或老師也不熟悉的方法(如錄象)創作視象日記,視藝科引入更多類型的創作媒介的宏願註定落空。

如果學校裏的視藝科老師墨守成規怎麼辦?學校的管理層──尤其是學務部(或教務部)──應給予該老師適當的支援。教學知識和經驗豐富的老師(不一定限於視藝科老師)可與該老師分享教學心得。該老師也可多參與相關講座及進修有關課程以改善教學水平。引入外界資源,例如請視藝界專家到校指教,或跟其他學校的視藝科老師交流,或尋求教統局的支援等。如果該老師一年來並無改進,學校應採取適當的處理如發出警告、凍薪甚至開除。香港學校的管理階層都已準備好作出以上支援嗎?香港的學校都有權處分能力不濟的老師或獎勵表現出色的老師嗎?

我記得金融風暴後不久,一位朋友閒聊時仍堅定地說,無論多艱辛,就算「食少D」,教育仍不能削減開支。新學制於零八年推行,要符合社會人士的期望,非要靠每一位老師的努力不可──這是不可逃避的。

文:甄拔濤(作者現職中學教師)

(經作者同意,文章轉載自《PS》第25期)

延伸閱讀

藝力無限:藝術希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