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誰是新土地供應的最大得益者?

誰是新土地供應的最大得益者?

攝:Alex Leung

認識城市問題,就是要去解答城市中「誰在用了什麼方法何時獲得了什麼」(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的提問,這是城市理論的核心關懷,亦是任何城市爭議都不能繞過的課題。

不過現時香港土地供應的諮詢,卻又帶大家倒退到一個很低落的層次:資料題已剪裁好,答案已有所示意,就待舉手挑選方案,當然還少不了篩選,當大家如小學生。有人相信迴避了一個最基本的城市問題,委任一堆親信專家代言,最後就能揀出了「民意」處理掉土地發展爭議,實在相當可笑。

再重申一次,你找一大群親信專家學者自說自話,鎮壓著市民被香港土地制度問題及地產霸權欺負多年的苦楚,抑制著他們質問既有土地發展的利益問題,你認為最後會有「共識」嗎?

有位朋友在幫政府做土地發展的公關工程,全力在忙開動公關機器,近日我誠實地告訴了他我的看法:無論政府請幾多公關幫土地供應塗脂抹粉,或許你能改變公眾對土地利益者的觀感,你是無法改變香港土地壟斷的現實的。因此,千萬不要以為我們努力反映土地事實的民間研究是你的敵人,你的敵人其實是事實本身,它擺在眼前、俯拾皆是、無處不在。

政府會告訴你,事實就只有擺在牌面的方案與選項,但卻無法阻止市民追問隱藏在選取這些方案背後,實際牽涉土地工程利益的事實。

綜合過往5個月的官方論述,明眼人都看得出政府就是要透過委員的口中,向公眾推銷以下3個土地供應來源,包括:

1. 釋放地產商上千公頃新界農地:政府為地產商釋放如南生圍這類具爭議性的囤地利益,透過不斷找專家推銷「公私合營」,保守估計將能為四大地產商帶來上萬億的土地收益,足夠他們開發到2047。

2. 填海及人工島:現時填海造價要付上萬元一呎的造地工程開支,比起回收棕地的成本價高出約十倍,單是中部水域人工島,估計已經要4000億的基建成本開支,計算其他填海開支將是上萬元給予工程利益的公帑,亦是夠養他們到2047。

3. 重置設施「一地多用」:將市區體育館、遊泳池搬走及整合,騰空土地作甲級商業及豪宅,或將葵涌貨櫃碼頭的上蓋發展權給予和黃及其他中資碼頭地權人發展豪宅商廈。

在仍有其他土地發展可揀,亦有不同發展模式可以對應房屋問題的前提下,以上土地選項儘管如何推銷也來得極度可疑。大家要看通一點,這些土地選項並不會無緣無故的出現,有些除了是配合大灣區區域規劃策略云云,背後就是要找個合理理由,為既有土地工程利益大開便利之門。

那最後土地資源會真正分到普通市民的手上嗎?你想多了,政府根本從沒有想過要處理現行的分配方式。

如果這樣明目張膽的官商勾結大家都照樣放生,這不僅等同繼續養肥養大地產工程利益令他們更尾大不掉,而且我們到2047年,都不要指望看到土地問題會有解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