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放寛祖堂地轉售,農地更危

放寛祖堂地轉售,農地更危

政府放風,下周施政報告或放寛新界祖堂地轉售門檻,有八成業權同意即可放售。

傳媒普遍將重點放在「釋放土地」,以及發展商、鄉事的利益。對於相關農地及農戶的影響,反而被受忽視。

首先要澄清一點,所謂「釋放土地」並非沒有代價。許多新界祖堂地,其實是閑置甚或活躍使用中的農地,它們都是具備規劃用途的。農地不能農用,與基建配套不足、地主另有發展意圖等原因有關,大家不要先入為主,誤會祖堂地就是已經沒有用途的空置地。

不少報導都提及,過往祖堂地難以出售,原因是法例規定有關土地需100%持份者同意才能轉售。正正因為這個緊箍咒,一些農夫才能安心在祖堂地上耕種,無需擔驚受怕隨時被業主收回農地。如果有關限制撤銷,本以難以覓地耕種的農夫,前景將更黯淡。

可以預期的是,祖堂地轉售限制一旦放寛,鄉事對土地議價能力將會增加;與虎視眈眈的發展商談判時,會有更大話語權。可惜,兩邊誰勝誰負都好,最大輸家恐怕都是現有農地上的使用者——農夫。

更不幸的,是在現時機制下,農夫被政府收地,下場還稍稍好一點,例如取得青苗補償,或申請入農業園等。但如果是地主「按足本子」不再續租,農戶多年來投入農場的精力和心血,隨時化為烏有。

諷刺的是,政策本該是「先研究,再執行」;這次卻是倒轉過來,先決定放寬祖堂地,而當中究竟涉及多少優質農地、幾多農夫受到影響,卻沒有絲亳數據交待。

我明白,在現時香港房屋供應短缺的情況下,反對「釋放土地」的人可能被視為罪大惡極(即使訴求只是卑微的農地農用)。但政府對本地農業,是否真的無事可為?

當然不,最起碼以下兩點政府是能夠辦到的:

*政策未落實前,先調查及公開現有祖堂地的水土資源情況,以及涉及多少活躍耕地;
*預留足夠合適耕地,提供水利等基礎建設,作為長遠農業發展需要。

近年發展農地的計劃可謂浪接浪。「新界北新市鎮」計劃涉及1,100公頃,當中超過四成面積屬於規劃農地;「文錦渡物流走廊」所在地,不少屬於少污染的優質農地;「土地共享」的林村申請個案,就打算分享社山村大片先破壞後發展的農地。現在提出所謂「釋放祖堂地」,連僅存的一點保護罩也要將它拆走。

平心而論,政府也有一個農地保護的政策,就是2016年提出的「農業優先區」。但這個政策講了5年,仍是停留在一個不知道幾多年後才完成的研究階段。農地改劃快如豹速,保育力度卻慢如龜步;一個人已被斬到流血不止,施救者被還說要用幾年時間,來研究採用甚麼治療方案。

這個,大概就是政府所說的「新農業政策」吧。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