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路透社關於中國平保報道」給我們的啟示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路透社關於中國平保報道」給我們的啟示

日前,《路透社》(Reuters)發表了一份來自上海的獨家報道,引述了兩個知情人士透露,指稱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在調查中國平安保險(2318.HK)在房地產市場的投資,並已經下令平安保險停止銷售與房地產市場相關的另類投資產品。報道一出,平保H股股價隨即急跌,更一度跌至4年低位57.65元。本來,這不過日常的股場動盪,但是由《路透社》出口,而且其來源又如此神秘,很難不令人懷疑它的意圖。

「不願具名的消息人士」——可能有,可能根本沒有

《路透社》說,這份獨家報道是來自兩個知情人士,而由於這信息尚未公開,所以消息人士不願具名。這說法未免太過「虛幻」,不具名的消息到底有幾可靠呢?匿藏在文章背後的人,他想說什麼就是什麼,基本是不用負上任何責任。但是,作為一家大型的「上市公司」卻要因為你的一句可能是「子虛烏有」的說話,而承受着因股價波動帶來的損失,這是多麼的不公道。而事發至今,我們根本沒有看到所謂的「消息」的出現。

在《路透社》刊出這篇「神秘」的報道後的翌日(8月3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只是向向中國平安保險就相關事項發出監管工作函,而這份工作函並沒有在它的官網貼出。稍後,中國平保即向回應道,這是針對近期一些市場傳聞的例行問詢,並且「不評論無事實依據的市場傳言」。請大家注意一下,這個時序:《路透社》發文 > 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函查詢。一連串的行動都只是因《路透社》的文章而發生,並不是《路透社》真的得到什麼消息。事實上,這個操作不能不讓人懷疑,其實有媒體故意如此報道,引發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動作,繼而「弄假成真」。當然,也有可能是《路透社》給「消息人士」忽悠了,但無論如何,這篇報道的確讓中國平保蒙受了損失,同時也讓某些人獲得了股價上落的利益。

《路透社》的可信性似乎不比以前

筆者記得在小時候,《路透社》的公信力是一等一的好,然而近年的「搶眼球」的手法,卻讓筆者反思,到底《路透社》是不是還是可靠?自2013年6月始,《路透社中文網》已給內地防火牆屏蔽。到了2015年3月20日,《路透社》所有國家地區網站也都給屏蔽了。2016年1月18日,《路透社中文網》的新浪微博帳戶發布消息人士稱肖鋼提出辭去中國證監會主席一職的報道,同日證監會稱消息事實不實後,《路透社中文網》的微博帳戶隨即被銷號。從此,《路透社》與中國的關係跌至低谷。其後,《路透社》不少有關內地及其相關的企業的報道,都似乎帶有一些「主觀性」傾向。因此,筆者才會說,《路透社》的可信性似乎不比昔時。

總結全件事,可以得出三個結論:第一,《路透社》的確是一家極具影響力的媒體,它隨便的一篇報道,就能引發一家巨型企業的股價大跌。第二,中國平安保險的確是一家「真材實料」的公司,因為在跌至「4年低位」時,同日迅即反彈,並在近日逐步升回原來位置。這既說明了中國平保的實力,同時也說明了投資者對它是富有信心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精明的投資者真不能相信任何媒體,我們必須兼看多份報道,然後比較其中細節,從而判斷出較接近現實的訊息。否則,我們只會淪為大戶的「食物」!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