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觀看《Tinder詐騙王》令人想起飯托妹Karen

觀看《Tinder詐騙王》令人想起飯托妹Karen

長達兩小時的調查報道,看後無不感慨。

一名受害者向鏡頭道出被騙財、被騙感情的經歷,得悉被騙、徬徨崩潰、負債纍纍之際,她決定向挪威最大報章《世道報》吹哨,揭開Tinder詐騙王的真面目,她仍然相信,媒體的力量和意義。報館為求證實受害人的經歷,飛往騙徒的住所,上門求證身份。繼而再找到第二名受害者,經對方搭路通報後,再次飛往二人見面的地點,捕捉騙徒出沒,結果驚險被發現。

在確認身份、發現愈來愈多受害個案、詐騙模式如同龐氏騙局後,即使未能當面質問騙徒,報道還是出街。豈料,嘲罵受害者蠢的人不比不齒騙徒的人少。紀錄片卻彌補了報道刊登後、受害者吹哨後,面對輿論壓力的心理感受,讓受訪者有多一個機會表達,選擇道出被騙經歷的原因和初心。如果看到第二位受害者打電話敲問騙徒回應的一幕,或者我們會有多一點同理心。

報道踢爆騙徒真面目後,紀錄片再找來第三位受害者,對方因為看到報道,決定親手舉報騙徒的行蹤,騙徒最終因為使用假護照被捕。報道刊登後,那又如何?最能彰顯社會公義的罪行報道,莫過於將疑犯繩之於法。不過,紀錄片最後提到,騙徒並無因為詐騙片中受害人而入罪,而是因為其他行為入獄,幾個月後亦都獲釋,繼續使用Tinder招搖,又開設網站聲稱提供商業建議斂財,同夥也沒有被起訴。儘管如此,一份報道能夠警世,還是有一點意義。

這類的求助,就好像以前民主黨袁海文常常開記招一樣,幣少、假口罩、網上情緣等騙局一模一樣。很多時很多人,或者簡簡單單寫寫受害人的經歷,就此作罷,但片中的記者志在不此。由求證、確定騙徒身份、犯案手法、釐清背景、匿藏位置,到最後影著騙徒被捕。導演不單止想說一個詐騙故事,也在訴說調查報道的價值和限制。

曾幾何時,我們都有很出色的調查報道。幾年前,《蘋果日報》揭發飯托妹Karen,在交友app一晚相約多名男生,在合作的餐廳食飯,她大肆下單後,巧用多個藉口離場,由對方買單從中斂財。年幾前,《蘋果日報》再次揭發港版N號房,同樣都是由受害人挺身訴說被勒索經歷,橫跨各界過百名男生因拍下色情片,不斷繼續被勒索拍片,主腦至今仍然在逃,但報道卻中止受害人繼續被勒索,也令有關片段不再流出。

以前的新聞好好玩,不止公眾相信媒體的力量,媒體也相信自身擁有的神奇力量,機構很願意投放資源,尋求一張相,一個線索。記得初初入行,香港的假難民問題鬧得熱哄哄,當時星島突發組有位同事,就飛去印度尋找香港假難民從何而來?

抽絲剝繭找出壞人的身份,千方設法讓壞人現身,也給他們一個回應機會,你會想起甚麼?還有的是,《鏗鏘集:721誰主真相》。在挪威,當地警方最終願意提供資料,幫助《世道報》確認騙徒和受害人的身份。在香港,記者卻因為查冊尋找施襲者的身份,卻反過來被捕。

感慨一,做出香港版類似調查報道的《蘋果日報》已經不再;感慨二,願為追尋線索投放資源的機構不再;感慨三,調查報道在香港會為記者帶來實實在在的風險,地方政府對新聞自由和記者的保障不再。

無獨有偶,作惡的人一樣指稱,這些報道、這些紀錄片是「假」的。

片中最後問到,被騙去25萬美金的受害者還有沒有用Tinder?「有,每天都有用,因為這次被騙和Tinder無關。」她這樣說。

註1:有外媒報道指,紀錄片在Netfilx上映後,交友app宣布禁止騙徒的帳戶。

註2:不過,故事的呈現手法的確是老套。

2019年挪威《世道報》報道
2022年Netflix紀錄片The Tinder Swindler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