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晚期病患臨終安寧服務 研究指社會回報疫下倍增

晚期病患臨終安寧服務 研究指社會回報疫下倍增

(獨媒報導)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推動及撥款逾五億推行為期十年的「賽馬會安寧頌」計劃,與不同機構合作推行協助臨終晚期病患者及家人的支援服務。計劃周五(7月8日)舉行記者會發布研究結果,指不少晚期病患者在新冠疫情下,面對面護理服務減少,焦慮感增加,支援計劃在困局下更能發揮作用,研究指社會投資回報比疫情前的3.33倍更倍增至6.73倍。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周五舉行記者會,公布計劃使用者在疫下的需求和反應。計劃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系主任周燕雯教授指,恆常醫療服務在新冠疫情期間受阻,不少晚期病患者延遲接受「安靈照顧」,加上持續高企的新冠疫情死亡率,病人的焦慮感增加,「(病人)睇到死亡數字,會諗自己會唔會死」。

周燕雯又提到,晚期病患者家屬在疫情下,平均每星期需照料病患家屬達60.98小時,當中近四成家屬都有全職工作。即便「在家工作」安排有助家屬在家照料病患,致照顧壓力曾稍稍下降。惟在第五波疫情下,每日確診數字居高不下,家屬擔心自己或病患受新冠感染,焦慮情緒明顯增加。

無標題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在疫下盡可能保持面對面護理服務,惟使用電話及網絡平台提供服務時間的比例有三成多增至四成多。疫情之下,支援計劃更形重要。研究顯示,透過住院天數、急症室使用次數、病人焦慮指數及家屬壓力減少等計算的社會投資回本,在第四波疫情期間高達6.73倍,周燕雯認為「呢個服務有經濟效益」。

參與計劃的家屬Vicky母親,患有心臟衰竭及認知障礙症,她表示疫情爆發期間,家屬為減低傳播風險而減少探望母親,「媽媽覺得我地離去佢,情緒開始抑鬱」。母親患有晚期認知障礙的家屬Ellen表示,疫情爆發期間,由於母親沒有接種疫苗,外出次數及家人探訪的次數均減少,與母親同住並肩負起照顧責住的弟弟因而壓力倍增。計劃團隊則透過電話或家訪,為他們提供護理建議及支援。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表示,「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第三期服務將擴展至更多醫管局聯網和安老院舍。他又期望政府能夠恆常化「安寧照顧」服務,回應社會實際需要。

無標題

「安寧照顧」服務即臨終護理服務。主要服務預期壽命為6至12個月的晚期病患及其家屬。服務範圍包括專科治療,舒緩治療和善終服務。「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由2016年至今,服務超過10,000名病患及家屬。今年將推行為期四年的第三期計劃,三期計劃合共投入近5.2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