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專訪陳嘉銘 平凡故事中呈現本土價值的《幻愛》

專訪陳嘉銘 平凡故事中呈現本土價值的《幻愛》

撰文:阿琪

「我不介意⋯⋯你呢?」—《幻愛》對白

一段真摯的愛情,對普通人來說也得來不易,何況是精神病患者?《幻愛》主角阿樂(劉俊謙飾)是精神分裂症康復者,一直不敢幻想戀愛。以往電影談起精神病患者,往往聯想起弱勢的一群;但《幻愛》中的阿樂,他反而用率真改變了急功近利的女主角葉嵐(蔡思韻飾)。

另一方面,以往香港電影著力建構大香港價值,但近年的電影明顯出現以地區定義身分的情況。《屯敘》訪問電影研究員陳嘉銘博士,談談本土地區性電影冒起的原因及價值,以及《幻愛》對精神病患者的不一樣的解讀。

陳嘉銘2陳嘉銘博士

以社區情味呈現繽紛香港

近年來,以社區故事為主題的本土電影百花齊放。陳嘉銘認為是與背後的資金有關,政府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讓獨立電影不會依賴內地合伙人,可以忠於拍攝自己的香港故事。

新一代導演的作品,例如寫太子的《金都》(2020)、拍何文田愛民村的《淪落人》(2018)等,這些社區故事,都呈現導演對香港社區的關注。他認為,地產發展一直在抹殺社區,新代導演在近廿年成長當中,目睹社區文化漸漸消失,故他們認為拍攝香港本土題材會更有意思。

陳嘉銘期待,新一代導演能繼續拍攝不同的社區故事,不要沿用以前黑幫、警察、卧底等題材,因用奇情來吸引觀眾會抹去社區特色;反而現時拍攝每個社區的平凡人物故事,觀眾會更有共鳴。陳說:「電影呈現各自社區故事及成長經歷,(觀眾)追認社區身分,聯帶起嚟先係整個香港,呢個先叫本土!各自社區講返自己嘅故事,展示香港複雜性,先更有意思!」

八、九十年代電影中精神病患的形象—癲

陳嘉銘表示,八、九十年代以精神病患為主題的電影,例如1986年《癲佬正傳》,「講精神病患(劇情)好奇情,真係癲到出面,將發癲當做一個病徵,來演繹精神病患;嗰個年代拍精神病,都會突出關注(患者),但對精神病患研究係好表面。」

時光飛逝,近年電影對精神病患描寫截然不同,不論是《一念無明》(2017)的躁鬱症患者、《幸福是我》(2016)的腦退化症患者,以及《幻愛》的精神分裂症康復者,電影的描寫都十分細緻和深入。提到《幻愛》,陳嘉銘認為,阿樂為分清楚幻想與現實,用手機錄下對話;兩個女主角同時出現在阿樂家中,阿樂對「欣欣」及「葉嵐」之間的情感掙扎十分真實。導演不是以奇情帶起衝突,而是從平凡的故事,描述患者的心理狀況,令觀眾易地而處地關注患者。

「不正常」的阿樂改變「正常」的葉嵐

《幻愛》的拍攝取材,有別於其他講述精神病患的電影。很多電影會展示精神病患的難處,喚起大眾了解及接納;《幻愛》則講述精神病患者的單純及簡單,改變了女主角的急功近利。陳嘉銘說:「如果唔係男主角,女主角唔會放棄咁多嘢、放棄從前的理想。」精神病患者不一定是悲情,葉嵐反而從阿樂身上,找到未有被現實社會磨滅的率真。以生命影響生命,弱勢生命的重量,與正常人無異。

戲中重要對白「我不介意⋯⋯你呢?」,看似是普通人對精神病患者的對白,其實可以反過來看,對白由患有精神病的阿樂說出來。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