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以不一樣的攝影留住屋邨活力

以不一樣的攝影留住屋邨活力

文:區嘉奇
圖:William

公屋攝影師William:「冇可能要求公屋停留係四十年前嘅世界。」

一種已成為了習慣的生活雖為我們帶來熟悉感及安全感,但卻令我們對身邊的事物失卻應有的感知。當接觸屬於自己的社區成為習慣,市民難免對區內的空間及人事失去感覺。可能很多屯門人都會把公共屋邨視作平凡及市井的象徵。但對於擁有攝影師、研究員這些類近「漫遊者」(Flâneur)身分的市民來說,公共屋邨的景觀總為他們帶來新鮮的體驗。透過不同形式的研究、創作、詮釋,他們將屋邨毫不顯眼的東西轉化成有趣的素材,並結合獨到的觀點,為社區生活注入動力。

跳出思考框框 重新發現公屋的獨特線條及色彩

曾獲攝影大賽佳作獎,作品亦曾登於《國家地理》雜誌的本地攝影師梁瑋鑫(William),從小就對公共屋邨有一份濃厚的感情。據他所述,公屋能吸引其目光的原因是其美麗的外觀:「同唐樓唔同,唐樓線條比較混亂;但公屋卻十分整齊,顏色好奪目,細個坐校車就好留意不同公屋嘅特色。」說到公屋的特色,William指葵盛西邨的景觀使他印象十分深刻:「葵盛西邨沿山而起。山頂、山腰、山腳都有一幢幢公屋大廈,因此比其他公屋,佢更立體。加上那些升降機塔依附建築物而起,遠望就好似『飛碟』一樣﹗」這些跟自然融合起來的人工規劃,為攝影師帶來無盡的靈感。William認為每個公屋都有獨特的線條及色彩,關鍵是思考模式的改變。

社區攝影是時間的紀錄,也是藝術

由於從小對公屋的熱愛,加上二千年代中期保育風吹至香港,William參與了社區攝影的創作,並關注它的意義。William比較了新聞報導式的社區拍攝跟藝術性社區攝影的分別:「當年友愛邨落成,房屋署署長廖本懷來剪綵,如果你身分係記者,就會主力影廖本懷參與活動的過程,紀錄的是一個特定活動的時間點。」注入了藝術元素的攝影則不同,他說:「同一件事情,擇影師可能會用不同的手法呈現。例如拍攝一個阿婆對剪綵表示不屑嘅神態,這是諷刺;在廖本懷剪綵時拍攝旁邊食店嘅叔叔係度剪牛雜,這是幽默。」換言之,除了紀錄外,社區攝影還會透過不同手法,再現歷史活動跟社區的扣連,賦予社會觀察的新觀點及新視角,這是它的價值所在。

Willam:友愛邨的變化是人為 也是自然演化

小時候,由於William的父親曾帶同他到屯門乘搭輕鐵,William因此跟安定邨及友愛邨結下因緣。最初William只知道兩個屋邨的名字,但後來到圖書館翻查舊報紙膠卷紀錄後,逐漸熟知它們的歷史。

最近十年,友愛街市及商場的管理由房屋署變成領展,再變成基匯資本;商場突然變成有冷氣的封閉式商場;街市去年又突然走童話風路線,並多了一條美食街,其變化之大,都令人摸得到舊公屋的生活型態正迅速被推向邊緣的痕跡。對於以上變化,William這樣看:「房屋署管理下的商場及街市店鋪賣咩商品,各類商店的數量都有規定,服務的對象主要係屋邨居民。私有化之後,管理人主要從商業角度出發,故不會保留之前的規定,而居民對公共空間的需要都不是他們規劃時的首要考慮。」他認為以上變化可歸因於人為的因素,例如領展硬生生把屋邨商場變為中產消費的商場就是典型的例子。然而,變化也是自然的演化,他說:「例如大排檔變成美食廣場、美食廣場再變成今日一些精緻嘅食店,其實是市民飲食習慣改變後帶來嘅結果,我們冇可能要求公屋停留係四十年前嘅世界﹗」他又指,只要管理者對商場及街市的改裝,例如基匯資本翻新球場,增設小食街等等令屋邨居民受惠,改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攝影與生活一樣 需要跳出框框

曾有一段時間,William停止了攝影創作,原因是:「人人影嘅野都係一樣,我好似搵唔到意義。」後來他突破了既定攝影思維,試試運用新的方法拍攝,終於明白:「只要跳出框框,任何事物都其不一樣的色彩。」攝影如是,生活也如是,或許我們都需要一些叛逆,平凡的東西才會顯得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