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此處有一群展覽:嶺大MACAH年展

此處有一群展覽:嶺大MACAH年展

作者:波利

此處有一群策展人,策了一群展覽,即使把時間線拉長到近年的尺度,於我而言,也是有趣的藝術生態現象。我想策展很難教,也很難學,嶺大做了這件事幾年也算是成功的嘗試。

年展由三個主題相近,卻又大有分別的展覽構成,歸納一下大概的感受,成展的思路相信頗為主題主導,而策展透過作品對命題的也明確具有一定的論述。參展藝術家更是星光熠熠,楊學德、林慧潔、黃進曦等的作品分佈在不同展區。難能可貴的是幾組同學策展的風格各異,這點我們稍後再談。

行走的人

探討行走經驗,當中滲入大量的自然主題,並不是說一般的遊人行山經驗,而是某一種實打實的田野考察甚至共存的確切經驗。要是波利他朝為這個課程贊助一個年展大獎,我是會提名他們的,不論是商業上美感的考慮,還是藝術品的選材及故事構成均在行業級數。

unnamed-2

姚冬穎 – 島嶼紙雕

姚的類田野考察或標本採集與陳設,是很多概念藝術家常用的招數;但這招是很落地的,海心村我未去過就是未去過,幾幅照片一片泥土,起碼也叫我這一個遊者「噢」了一聲。與遙對簡僖進的《聲聲雫》似乎為展覽立下了一個現實基礎。我喜歡這樣的設定,像大地之中望向這個關於行走與田野的世界。

unnamed-3

黃進曦作品 及陳設

黃進曦作品的陳設完成度極高,我相信藝術家本人也會很滿意,他用的確實是這樣的畫具;另一方面是他們是唯一一組成功引用了背後的樹影進入作品之中,這是很強的策展觸覺,也是一個很美麗的畫面。

旅行者

探討旅行本身,抽離「前往異地」的定義,以四大命題及及作品的一一對應的方式展開論述一點頗為有趣。如果說《行 走 的 人》是藝術空間式的修辭方式,旅行者則「香港藝術館」得多,清晰的界題思路、明確的互動邀約,即是對題目沒有了解太深,亦很容易在展品之中,獲取策展人對其的詮釋。

unnamed-4

陳穗娜 – 電車之旅

互動小卡紙上的多項選擇題我應為是很有趣的實驗,卡紙明列着對每個副題的定義,觀眾望向簡單的名詞會思考那樣的論述是否對應自己現有想法,又會思考着作品是否帶出這樣的意義。這是冒險的,可能會為作品過分生硬的框架,可能逼使觀眾使用了固定的目光切入作品,但對沒有經驗的訪客何嘗不是利多於弊?

unnamed-5

方家榆 – 容身之處

方的《容身之處》是一件有趣的小品,讓人好奇她花了多少時間去觀察小鴿子;當天藝術家也有出席,但我也沒有上前攀談,這樣的小謎團,恐怕留在作品之中更為有趣。

《旅行者》並不是叫你在展覽中經歷一次旅行,而是讓你重新發現過去的歲月中一直在身處一場旅行的可能性。

溯 · 淵

unnamed-6

《溯 · 淵》探討的議題宏大,同時由於本地身份認同的題材已經有大量高手談過,在空間及選材範圍所限之下,無奈一句顯得有點力有不逮。但作品的魅力不減,以幾近沒有傳統繪畫方式去談論這個題材亦是有趣之處。版畫、印刷、攝影為觀眾提供了多元選擇。

相較前兩者展覽,他們的風格更畫廊一些,讓作品自由地對話,沒有太多的設限。JCCAC有些古味的木地板和主題出奇地襯。

unnamed-7

楊學德 – 2002

展覽的前半段差不多是楊學德的個人展,作品很香港,也值得慢慢細看;但與其用「溯淵」力度似乎可以用刺針形針形容,有點強。後半則多是景觀,如蘇慶強的攝影作品,及張梓祈的版畫。

後談

展覽有一個不容分割的元素,便是時間性;很多時候時間卻是透過空間與動線所展示,很可惜明顯是選址所限,策展人很難再進一步間牆畫壁,拉開作品的節奏與停頓,真的很可惜。

另外展與展之間,也許可以留下什麼伏筆或是有趣的暗示,這也是一種群落式展覽,可以進一步發掘的地方,很期待香港藝術圈對這樣的模式進行更多發展和實驗,大如Art Basel結構上不也是小展所組成的大展;相信現時也有,而未來如何更有機的讓這件事發生,也十分令人期待。

恭喜又一屆新晉策展人畢業,祝你們藝途順暢,希望日後波利有機會點評一下你們單獨策劃的展覽。

展至8月6尚有一個周末,不妨看看這一群有趣的展覽,與背後的策展人們。

<行走的人X旅行者X溯・淵>

日期及時間:2023年7月29日至8月6日,中午 12:00-晚上7:00

地點: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1畫廊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