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善別 讓自責 轉化成動力

善別 讓自責 轉化成動力

第五波疫情捲走數千性命,無數家屬在毫無準備下,面對至親「不辭而別」。逝者心事未了,生者有話未訴,「善別」變得彌足珍貴。最近,社區尋求善別輔導的個案增加,當中不乏親人因染疫而喪親的求助人士。

文:善寧會譚雅士杜佩珍安家舍中心善別輔導員阮慧敏

緯文和以晴兩兄妹,20年前父親因病離世,數年前哥哥緯文成家立室,妹妹以晴是會計師,與媽媽一起生活,他們一家的感情非常深厚。

年初疫情嚴峻,60多歲的媽媽困在家中兩個多月,逐向兩兄妹提出:「很想外出逛街!」豈料媽媽及後感染新冠病毒,入院治療康復出院,4月因併發症離逝。由於當時公立醫院禁止探訪,家屬未能陪媽媽走完人生最後旅程。

萌自毀傾向

「沒想過一次外出逛街,媽媽便離開。都是我的錯!是我應承她,陪她外出,是我害死媽媽。」以晴一臉愁容,不斷自責。

緯文安慰以晴,解釋這不是她的錯,表示自己也陪同媽媽外出逛街,這是意外。我亦從旁勸說,嘗試疏導她的情緒,但反覆多次,以晴始還是不斷自責,同時我發現她有自毀傾向。

以晴嚷道:「我要去找媽媽!」
我問:「你如何找媽媽?」
她低頭:「尋死。往生的道路能讓我與媽媽重聚」
「你走了,會對哥哥和家人有什麼影響?我無法取走你的傷,但我為你的傷而感到傷感。」我輕拍其肩膀,她似有點舒解。

P03 (1)
善寧會譚雅士杜佩珍安家舍中心善別輔導員阮慧敏

釋放負面情緒

原來以晴自疫情爆發後,因會計師樓的工作量和壓力大增,加上與同事不和而患上抑鬱症,但她沒遵從醫生指示按時服藥,致使病情反覆。加上母親離世,她的抑鬱症加劇,不單負面情緒日增,還出現失眠、食慾不振、對事物失去興趣、拒絕社交等徵狀,並萌生自毀念頭。

此外,以晴認為未能與媽媽道別,成為人生最大的遺憾。我嘗著引導她回憶媽媽入院時,她倆隔著媽媽病房玻璃探病情景、入院前最後一次觸碰媽媽雙手的畫面、與媽媽生活的點滴,這一切都非常珍貴;以晴憂鬱的眼神,流露一絲悲喜。

由於以晴的哀傷較為嚴重並患有抑鬱症,甚至有強烈尋死念頭,我建議緯文帶她到精神科專科醫生求診,及勸她定時服藥。一般而言,善別輔導的次數約為每月一次,但按以晴情況,我加密輔導次數冀紓緩其哀傷情緒,

愛永隨左右

在哀傷期階段,許多喪親者都會出現意志消沉、甚或失眠、無法作息、食欲不振、心情鬱結、整個人處於孤單空洞狀態、失去重心和方向等情況。我們為喪親者輔導時,著重「聆聽、分析、輔導」,以舒發他們內心抑壓的哀傷、痛苦和壓力,藉此協助喪親者將負面情緒,轉化為生存動力。

同時,我們亦鼓勵喪親者分享哀痛、回顧與至親生活的點滴。當喪親者情緒平伏後,我們會透過一些方法,如:分階段執拾遺物、寫信給至親、向至親的相片說話、用盒保存離世者最愛物品等,疏導喪親者哀傷情緒。

目前,以晴已接受兩次善別輔導,並向精神科專科求醫。我希望透過輔導和支持,能協助她走出陰霾,重回生活正軌。其實,至親雖離去,但愛卻永隨左右,守護彼此的回憶。

P01 (2)
喪親者可透過寫信給離世的至親,分享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