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節慶・慶節(一):中國傳統四大節日

節慶・慶節(一):中國傳統四大節日

一年到晚,從年頭到年尾,我們都有着大大小小的節日,像新年(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有的是公眾假期,有的則還是要上班(sad…..)。根據《通勝》的載錄,年中最少有9個主要節日、24個節氣和140多個節誕,合共170多個,也即是說,平均兩天就有一個「節慶」,而它相關的活動自必不可少。這些節慶與香港有著一衣帶水的關係。雖然時代變遷,但它們不單沒有息微,反而更有著生生不息的演進。

中國傳統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春節,香港人習慣稱之為「新年」或者「農歷新年」,與清明、端午和中秋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節日」。春節,昔日民間大多認為是臘月廿三、廿四開始,直至正月十九日結束;但是,由於社會模式的轉變,現代人習慣把春節的肇始定為農歷正月初一,它的結束則定在農歷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當日。

春節

春節也是香港重要的節日,一般來說,自從年廿八「洗邋遢」開始,直至除夕夜,市面上都瀰漫著濃濃的「新年味」──店鋪都掛著新年裝飾,放著一首首粵語賀年歌曲。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新年假期,一般是年廿八至年初十,然而,隨著香港越來越國際化,假期也越來越與國際「接軌」,新年假期已由十多天,縮減為年初一至年初三、四這幾天。

而在春節之前,香港人又特別重視慶祝「冬至」,所謂「冬大過年」,港人甚至認為冬至是比春節更加重要。冬至是以陽曆推算出來的,跟大部分以陰曆推算而來的傳統節日不同。所謂陽曆,是指以太陽週期為基礎,推演出來的曆法;我國傳統上,多以陰曆計算,即是以月亮週期推算曆法,也叫做農歷。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大約在每年陽曆的12月21至23日。古人指這一天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而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為「大吉之日」。

清明

清明節,又叫做踏青節、掃墓節,是仲春與暮春之間的節日。清明節,是一個以陽曆計算的節日,也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而這些節氣就是以陽曆計算。據《淮南子・天文訓》說:「春分(另一個節氣)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而《歲時百問》又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由此可見,「清明」名字之由來,實在與這「清爽明淨」之風有關。

傳統上,清明時節是大地呈春、萬物生長之時,是郊外踏青的好時候;而在踏青的同時,人們也會順道到先人的墓地(墓地一般在郊外)拜祭,所以「清明」又與「掃墓」劃上了等號。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節日。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我國愛國詩人屈原,而當天食粽子與賽龍舟的習俗,也是派生自這個傳說。不過,有學者並不認同這說法,因為有文獻記載在春秋時代在百越地區已有龍舟競渡形式祭龍祖的習俗,顯然比屈原之世還要早一點。無論傳說來源為何,也無阻今人對這個節日的重視。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將中國的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中秋

至於中秋節,其起源應該比端午節較為晚一點。據說這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但更多人認為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代,更演變成為與春節、清明、端午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定於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而當日正是月亮最為圓亮之日,所以中秋的重要活動就是拜月、賞月,因此中秋又有「追月節」、「拜月節」之稱。

今日就講住咁多先,下一篇我們再講講其他節日與節慶活動!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