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儲健康靠基層醫療?

儲健康靠基層醫療?

「預防勝於治療」這句道理大家耳熟能詳,亦明白其重要性,但實際上如何做才好?若已患病,我們又可如何做好疾病管理,不至令病情持續惡化?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基層醫療的重點。很多人誤以為,基層醫療是指專為基層市民提供的醫療服務。恰恰相反,基層醫療人人有份,是幫助市民預防患上慢性疾病和改善健康的基礎醫療保健服務。而這並非靠傳統醫療專業單打獨鬥,社會服務界在基層醫療發展上,也擔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心開設親子運動班 助居民培養健康習慣

全職家庭主婦阿冰和六歲女兒去年中起,參加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的親子運動班。阿冰表示自己以往很少做運動,疫情下更加減少了外出,活動量大減。「本身家居環境太逼,沒有心情活動身體。與老爺奶奶同住三百多呎的單位,一家五口,放了四張床,家中已沒有位置跑跑跳跳。即使有瑜伽墊,也無法找空位把它完全打開。」

直至去年在朋友介紹下,阿冰兩母女來了中心參與各式各樣運動,甚至是歷奇體驗。「以前很少會花時間做運動,自從去年參加運動班後,真的令我多了做運動。女兒都變得開心了,活潑了很多。」

阿冰與女兒參與中心的接力比賽。
阿冰與女兒參與中心的接力比賽。

家居環境擠迫影響活動空間,不少人、特別是基層家庭,也面對好像阿冰一家般的處境。尤其在疫情下,兒童經常留家,缺乏活動,難免影響身心發展。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家庭活動及資源中心助理服務幹事陳舒譓 Sophia 表示,中心每季都會舉辦跑步、田徑、籃球、親子運動班等不同競技活動予葵涌居民參與,但疫情肆虐期間,中心無奈要暫停服務。

Sophia 憶述有一位家長在疫情前經常與其幼兒參與不同運動班,但疫情期間,幼兒常常留家、少運動,影響身心發展。直至疫情稍為緩和,中心爭取機會恢復服務,舉辦親子體適能班,教授肌肉鍛鍊、平衡力、手腳協調等練習,讓家長學習後回家與小朋友練習。「家長很開心跟我們分享其小孩做過體適能訓練後有很大進步,連學校老師也讚其小孩身體發展較同齡快,沒有發展緩慢問題。」

阿冰稱與女兒一起參與運動班後,母女關係更勝從前。
阿冰稱與女兒一起參與運動班後,母女關係更勝從前。

運動與講座雙管齊下 提升居民健康意識

中心除了提供運動訓練,還與醫療、復康等界別合作,舉辦疾病知識等健康教育活動,包括邀請營養師、醫生等專業人士,講解各類長期病患或保健知識,例如骨質疏鬆、乳房檢查、護眼方法等,期望服務使用者透過講座吸收知識,及早預防疾病。另外亦推出靜觀、頌缽、瑜伽等,提升服務使用者關注精神健康的需要。

中心推出瑜伽班,促進服務使用者身心健康和減壓。
中心推出瑜伽班,促進服務使用者身心健康和減壓。

除了室內運動,中心還會舉辦歷奇活動予家長參與。
除了室內運動,中心還會舉辦歷奇活動予家長參與。

社會服務界優勢:接觸不同社群

在社區推廣健康,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醫護專業工作範圍。事實上,社會服務界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在地區層面,簡單到做運動,宣傳健康飲食等,這些如果有社會服務介入,其實已可減少市民入醫院的需要。」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社會工作)助理教授陳紹銘博士表示,社會服務界其中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能接觸社區不同群體。

「社會服務界可以接觸基層、最有需要的社群。不同年齡層,例如小朋友、婦女、老人家都接觸到,可謂『最近市民』的界別。而這是醫療系統難以做到,譬如你是醫生、護士,很難期望他們在區內這麼直接接觸街坊,但社工、社會服務界就能夠做到。」

社聯倡設基金推動社福界參與基層醫療

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黃和平表示,面對公營醫療系統已長期超負荷,本港必須盡快加強醫社合作,推動基層醫療發展,提升市民預防疾病及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他表示,發展基層醫療以「重預防、早治療」為方針重整醫療體制,除有賴家庭醫生及社區專職醫護團隊的協作外,社會服務機構在推動健康行為及社區教育上都有重要角色。因此,對於施政報告提出設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以統籌管理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社聯建議政府亦可參考新加坡的健康推廣局的做法,加強跨界別的健康推廣,並設立健康護理及促進基金,推動社會服務機構參與基層醫療工作。

閱讀新一期《社情》基層醫療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