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防止林村河兩岸隧道水浸 防洪牆、單向閥門 還有什麼方法?

防止林村河兩岸隧道水浸 防洪牆、單向閥門 還有什麼方法?

每逢雨季來襲,大埔區多條行人隧道經常出現水浸,途人往往須涉水而行,狼狽不堪。當中尤以林村河兩岸隧道的汛情最為嚴重。渠務署今年初向大埔有關區議員提交諮詢文件,指期望在今年內,修補防洪牆的缺口,以及在排水渠道加裝單向閥門。困擾大埔居民多年的「水災」能否因而解決?政府還應有甚麼措施未雨綢繆,防止水浸?《埔報》今期為讀者深入探討。

IMG_2452
通透欄杆將加上密封防洪牆

防洪牆成效 議員意見不一

現時林村河及大埔河兩岸設有密封的防洪牆,其中南運路行車橋和寶鄉橋的橋樑結構下,本應是防洪牆的位置卻只有通透欄杆,過往潮脹時河水便從這些「缺口」湧上地面,造成林村河兩岸水浸。渠務署這次的工程便是在這些缺口,加建防洪牆。

區議會主席關永業大致上不反對此項工程,形容至少是「做咗少少嘢」,加建防洪牆無疑可以提升河道防洪能力,一般大潮的情況下,林村河的河水很少高過防洪牆,湧上地面,但大潮加暴雨的情況下,例如2018年的颱風「山竹」襲港,當時的河水上漲並湧至林村河兩岸,造成嚴重水浸:「但這些超強颱風三五七年都未必遇到一次,現時填補缺口可抵擋一般大潮造成的河水上漲。」

IMG_2434

姚鈞豪議員則對加建防洪牆持反對意見,認為工程減少橋底的公共空間,對跑步人士、清潔工人放置工具構成影響。他又引述居民意見,認為這次工程難以完全防止洪水湧上行人路,因加建的牆身高度只有半米,萬一遇上大洪水來襲,洪水仍然會泛濫而流上行人路;同時,姚鈞豪議員引述渠務署回覆,指林村河水位上漲時,即使未過防洪牆,洪水已從渠道湧上行人路。姚議員:「加建防洪牆效果不大,又會影響公共空間,倒不如另從根本問題著手。」

IMG_2466
單向閥門:隧道積水流到排水口的單向閥門,閥門只能向外「推」出去,而不會向內翻,原理就好像有些商場的玻璃門,只能推,不能拉。

單向閥門難阻暴雨水浸
  
每當暴雨時,林村河兩岸多條行人隧道經常出現水浸,尤其大埔廣福道王肇枝中學附近以及大埔超級城往大埔警署的多條隧道,水浸情況更見頻繁。關永業指出主要原因是這些行人隧道的排水管相連林村河,當潮漲時,河水會經排水管倒灌上行人隧道,並在時間內出現水浸。水務署這次在南運路及寶鄉橋附近的行人隧道中,接駁林村河的排水管位置中加裝了單向閥門,讓水流只能單向流出林村河,避免上漲的河水經雨水排放管回湧到隧道內。

曾在區議會要求署方交代加裝單向閥門進度的區議會副主席劉勇威則引述署方人員的講法,指單向閥門可防止倒灌,但有機會令到排水管不夠暢順。因需要一定衝力的水才能沖開閥門,繼而排出雨水到林村河。換言之,若引流至排水口的水不夠沖力,閥門不被完全打開,更有可能阻擋積水被排出林村河。他表示,曾向署方諮詢其他加裝了單向閥門的排水口,排水情況是否順暢,但署方回覆暫時未有數據,因此他認為要觀望單向閥門加裝後的實際操作,再判斷其防止水浸的成效。

關永業認為,如果林村河水位不高,而路面因下雨而水浸,單向閥門可排出這些積水至林村河,對防止隧道水浸會有些作用。然而,他坦言單向閥門有缺陷,在暴雨或打風時不能起到防止水浸的作用,因當林村河上漲時,河水會蓋過了所有排水口,此時單向閥門會因水阻而開不到,雨水照樣累積在地面上,「就好像拍戲見到的私家車,跌下海後車內主角開不到門,就是因為有水壓,裏面的人出不到去。」當大雨時單向閥門會「頂唔順」,無助於兩岸隧道的水浸狀況。

排水防洪的其他方法
  
既然單向閥門有其局限,那會否有其他防汛措施?翻查渠務署及路政署去年7月提交區議會的文件(PHW30/2020號),署方在該文件提出其他中長期措施,僅有跨部門訂立機制及研究長遠應變措施等內容,具體措施似乎付之闕如。

關永業及劉勇威均認為署方現時提交的措施並不足夠。他們指出,約幾年前,署方曾提過在大埔舊墟附近做地下蓄水池,原理是下大雨時把市區水浸的積水,經地下水管引流至蓄水池以收集雨水,而不是直接排岀林村河,從而避免河水泛濫或經排水管倒灌。

關永業表示:「蓄水池容量有限,但下暴雨時,至少可輕度舒緩水浸情況。」他指出政府部門約三至四年前曾提出過此方案,惟一直只聞樓梯響,到現在仍未有確實地址及時間表。劉勇威同樣認可蓄水池的效用,並進一步指出因林村河及大埔河兩岸不少位置是處於低窪範圍,每當潮漲時便會「浸到飛起」,而蓄水池可容納一定雨量理應可舒緩水浸情況。但他們兩人亦坦言,如每小時太高雨水量,蓄水池的容量也可能「頂唔順」。

此外,關永業認為署方應盡早挖河床的淤泥,以減低林村河大潮時河水泛濫造成水浸。然而他指出署方向區議員表示,在夏天水退時可望到河床,到時再決定是否需要挖淤泥也不遲,而且林村河上游一直有水連帶泥沙沖到中下游部分,因此挖完仍是會堆積淤泥。關永業回應:「我認為署方此做法過分因循,我們有時在水退時看到河底堆了垃圾及單車。」排水及防洪應未雨綢繆,不認同署方的標準,以為現時沒有問題便不作為。

IMG_2458

姚鈞豪議員提出,可從廣福邨、海濱公園連結吐露港海域加建閘門,以防淤泥湧入林村河,避免河水位上升易造成泛濫。

渠務署回覆《埔報》指,單向閥門已在本港各區普遍使用了很多年。林村河及大埔河兩岸的主排水渠出口亦已安裝了單向閥門。除了林村河、大埔河河畔單車徑及市中心內個別低漥地點外,區內大部分地方均未出現嚴重排水阻礙和水浸事故,這証明止回閥發揮了其阻截河水回湧/倒灌的防洪效用。

此外,渠務署指正研究於大埔舊墟遊樂場興建蓄洪池以減低大埔舊墟一帶的水浸風險。相關勘查研究工作於2020年開展;同時,署方每年均定期在大埔林村河進行海床水平深度測量,近年的測量數據一直顯示林村河河床的淤泥未有觸及擬定需進行疏浚工程的水平,署方會在有需要時安排相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