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巴城巴或會合併,港島巴士線會大幅加價?

新巴城巴或會合併,港島巴士線會大幅加價?

去年剛剛斥資32億,收購新創建集團手上新巴城巴業務的匯達交通,因為疫情關係,經營環境持續嚴峻,其副主席鍾澤文表示管理團隊現正研究各種開源、節流方案,更首度公開承認表示會考慮將兩巴專營權合併。只是,兩巴合併後,價格將無可避免地作用調整,某些港島路線的車費可能會大幅加價。

面對疫情,經濟大受打擊,失業率高企。小市民的收入變得不穩,但物價仍舊高企,交通費的水平可謂有增無減,政府又緩助不足。匯達交通此時放風,似是為日後再加價試水溫。

管理層地震 收購目的成疑

自2020年初,疫情直捲全球,各地封關以致來港旅客急跌,百業蕭條。面對如此困境,匯達交通竟甘冒風險全面收購新、城兩巴的公共事業,並承諾收購後會與新巴、城巴管理層及員工携手合作以保持出色服務。

事隔僅四個月,公司管理層便出現大地震。當中原表明會留任的城巴新巴工程總監李廣威、城巴新巴人力資源及財務總監吳智光,都被踢出局。另外,營運部的多名高層亦相繼離職。前線的後勤部亦大裁近百人或被迫轉職為車長。

原兩巴東主鄭家純,把涉及敏感公用事業,交由周大福企業前高級副總裁張堃管理的私募基金,直接賣予中資公司。而接手的匯達交通,是由Templewater Bravo、漢思能源及Ascendal Group中外資金組成,幕後股東之一係有「細價股玩家」之稱的官永義。入主公共事業後,其商業操作適合香港的巴士營運事務嗎?

如此有經驗的投資人,在環球經濟不景氣下,仍願意大額投資。但收購後,管理層明顯力有不遞,反而被特首評為「蝕到入肉」。令人懷疑新班底是否有足夠的經驗及真的盡心經營巴士公司?其收購的目的到底為何?

公共事業不比私人機構,需直接提供廣大服務予公眾。政府在允許匯達收購兩巴前,到底有否全面評估過其背景及能力?如何有效監察新的營運商?兩巴營運情況每況愈下,政府作為監管人,准許能力不足的公司接手公共事業,實在難辭其究。

收購後連續加價 經營不善市民埋單?

剛剛的四月份,新巴城巴已獲批准加價12%。才過一個多月,匯達就已再表示公司仍然虧蝕數千萬。管理團隊正研究各種開源、節流方案,其中一項便是把新、城兩巴合併。

匯達交通副主席鍾澤文表示,因為疫情關係,載客量大跌,即使已加價亦助填補太大虧損。而且城巴已多年未有加價,在港島區的路線票價普遍較低,兩巴合併統一票價後,有些路線難免會大幅加價。

疫情持續一年多,在多個行業不斷掙扎求存、推陳出新以刺激消費下,匯達交通未有提供有改善交通的重大建議外,只為轉虧為盈而把經營壓力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若果真因缺乏經驗、經營不善為何不外聘其他公司協助管理?反而要求不斷加價減低成本?最初收購新巴城巴的目的是否就是想加價,在香港人必須花費的交通業上分一杯羹?

兩巴發言人不斷強調兩巴已很久沒有加價,有些路線更是「蝕住做」。但是,當天斥資32億,前後未及半年,已加價一次,半個月後再極速放風會再加價,挑戰市民接受的底線,用為車長生計著想、想盡力提供最優質服務,諸如一類「搏同情」的說辭,轉移視線。別忘記,匯達交通背後的財團,絕非商場新鮮人。他們的營運模式,似是想把最初集團錯判市場的失誤,透過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廣大市民「募集資金」去遮蓋、彌補他們經營不善的事實。兩年後,牌照再更新的時候,政府是否應該對該公司問責一番,盡回其監管人的責任呢。

政府懶理檢討專營巴士的營運方針

眾所周知,政府乃是港鐵的大股東。輕視巴士業務的行經早已人盡皆知。以致巴士行對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大。不管是要求設有巴士專線,或是對其餘交通工具非法佔據巴士站或專用道的罰則未夠阻嚇性等等,政府過去十年來對巴士行業的請求都閉目不見,無意改善。

反之,港鐵仍獲政府不斷支持擴張,西、南港島線、屯馬線通車後,巴士的生存空間更窄,完全沒有考慮為方便公共巴士重新規劃或支援。塞車問題更是完全沒有改善過。一鐵獨大,巴士行業沒支援、沒改進,甚至連對營運商的規管亦得過且過,政府處處失職的事實擺在眼前,最後負責的「焗住搭貴車的」廣大市民。

疫情持續已久,香港人這一年來都「捱住過」。政府控疫不力,基本民生未能改善,巴士公司經營不善,將責任轉移由小市民承擔。此舉無論如何有理也說不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