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學場的變遷

文學場的變遷

最新一期《字花》組了一個「文學場與藝術消費小輯」,其中兩篇文章談論了布赫迪厄(Bourdieu)的「文學場」理論。布赫迪厄並不是華語世界的理論新貴,在九十年代的本地文化界,已有人討論(例如梁文道、王亥、劉建華等),只是當時的重點並非放在文學與消費的關係,而是放在藝術體制內部的權力問題。關鍵詞是權力,而非消費。當時,討論藝術與消費的問題,人們反而會引用阿多諾(Adorno)等的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概念,但跟現在對創意文化產業(Creative Industry)的討論不同,文化工業往往被視為負面的東西。而且,文化工業常常被拿來討論普及文化或流行文化,而(精緻)藝術則被視為文化工業的對立面。

另外,有趣的是,小輯中〈文學場與中國現代文學〉一文選擇了Michel Hockx的《文體問題﹕現代中國的文學社團與文學雜誌,1911-1937》(Questions of Style: Literary Societies and Literary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1911-1937)一書,作為以「文學場」理論檢視、重審現代與當代華文文學的代表作,而非邵燕君的《傾斜的文學場》與《“美女文学”现象研究》等更貼當代社會的消費主義語境的著作。在〈文學場與中國現代文學〉一文中,被突顯的,是文學社團與文學雜誌在文學場的位置與作用。如此的論調,在好像《字花》這樣的一份文學雜誌中出現,無疑是意味深遠的。

可以這麼說,像「文學場與藝術消費小輯」這樣的題目,本身就是文學場變動的一項結果。當然,《字花》的出現,也是這樣的變動的結果之一。小輯既是對這變動的分析,也是這變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