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西九創世紀

西九創世紀

說到西九的空間實踐,自然不得不談西九管理局(西管局)近年一系列「與眾同藝」 (Public Engagement)的計劃。有說西九是一片荒廢了接近十年的爛地,在計劃中的表演場地與博物館群落成以前,西管局近年身先士卒,邀來各路人馬,以文化藝術為西九空間暖場,從無到有,或乾脆「無中生有」,恰若《舊約聖經》中的〈創世紀〉故事。

與眾同藝

最近西管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舉辦的專題講座中提出﹕「不要期待觀眾會主動走進劇場,而是要讓劇場與民眾、社會等多元層面碰撞出火花」,近年西管局為配合戲曲中心的落成而舉辦的「西九大戲棚」,搞了數屆的戶外表演藝術節「自由野」,2012年的「M+進行:油麻地」,去年的「M+進行: 充氣!」,都是「與眾同藝」的箇中例子。在當代藝術講求觀眾參與或跟觀眾互動的年代,所謂「與眾同藝」,是指主事機構主動透過積極的策展或節目策劃,以活潑多元的文化或藝術形式,將公眾吸引進來,從而打造機構或地方的品牌。雖然不少「與眾同藝」的計劃,也有採用音樂會、戲劇演出、藝術展覽等傳統的藝術展現形式,但究其根本,這一類「與眾同藝」計劃卻往往不以票房、藝術作品營銷為首要考慮。事實上,這類活動大多免費,活動的主題與形式都接近「零門檻」,以「與眾同樂」的親民方式,讓公眾走近藝術,也讓藝術進入公眾。去年西九M+團隊便策劃了「M+進行:充氣!」,邀來曹斐(中國)、崔正化(韓國)、Jeremy Deller(英國)、劉家琨(中國)、Paul McCarthy(美國)及譚偉平(香港)等多位藝術家,展出生動活潑的大型充氣雕塑,與公眾「共舞」。

拉闊一點看,「與眾同藝」式文化活動的出現,其實跟歐美近二三十年、亞洲地區近十年的主要城市(例如紐約、倫敦、東京、台北、香港、首爾、新加坡)的「文化創意轉向」有關。在這一輪的文化創意衝擊波中,各國政府除了將大量資源投放新興的文化及創意行業外(例如設計、動漫、電影、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等),為了在全球化年代讓其主要城市變得更吸引,他們都動用了大量的文化資源,重新包裝城市,打造大都會「城市品牌」(City Branding),而「與眾同藝」的活動正是其中最常見的文化策略。

就以全球「城市品牌」運動的龍頭大佬紐約為例,近年便頗喜歡採用「與眾同藝」的方式,營造地方性格(Placemaking),打造城市品牌。例如,位於曼克頓(Manhattan)南部對開的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過去作軍事用途,屬於禁區,由美軍管轄。2003年,聯邦政府則一元美金把其中一百五十公頃土地售予紐約,另外二十二公頃則交由國家公園管理。由於總督島上有不少歷史文化古蹟,當時在任的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便動用了文化藝術的神仙棒,以「總督島信託基金」(The Trust for Governors Island)之名,舉辦了不少「與眾同藝」的活動,與「曼克頓下城文化協會」(LowerManhattan Cultural Council,LMCC)合作的藝術家駐場計劃,紐約林肯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主辦的年度藝術節在島上的表演節目,都是箇中的表表者。

與公眾打造「文化共同資產」

正如我在另文中提出,(一)由於美學上的特質,當代文化藝術往往具有清洗與淨化的功能;(二)受現代主義與當代藝術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美學的影響,文化藝術往往成為了奇觀(Spectacle)的製造器;(三)當代藝術強調觀眾參與,並與觀眾打成一遍,結果不少當代藝術作品都或多或少具有一點半點普天同慶的節慶特質,文化藝術跟新一代全球經濟的「文化轉向」可謂「珠聯璧合」 (見〈什麼是「城市權利」?〉,見《信報》 2013年12月16日) 。

不過,西九跟紐約的總督島不同,表面看來,這一片空無一物的荒蕪爛地沒有歷史,套用美國批判地理學學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說法,西九還未擁有經由民眾經年累月的社會互動與地方建設所打造而成的「文化共同資產」(Commons)。西九不是總督島,更不是曼克頓下城,它的「文化共同資產」尚待打造。然而,西九這個「文化創世紀」計劃的驚人之處,不正正是西管局透過舉辦一系列的「與眾同藝」活動,由藝術家開路,動員全港市民在這一片空無一物的荒蕪爛地上共同打造其「文化共同資產」,營造尚待誕生的地方感?

對被壓迫的祖先的相認

記得去年「自由野」舉行期間,曾經激起了有關文化藝術會否在新一輪都市更新中成為「文化推土機」的爭議,西九會否跟現正在九東如火如荼地進行的「起動九龍東」一樣,為發展商臉上貼金,應驗當年有關「西九文化區乃西九豪宅後花園」的預言。有評論指出,跟九東不同,西九只是一片空無一物的荒蕪爛地,沒有居民,沒有建設,更沒有歷史,所以兩者實在不可同日而語。無可否認,西九跟九東的確不可同日而語。因為西九只是九龍西(九西)的邊陲一隅,但九西與九東不正是香港特區政府近年愈來愈明目張膽的全面都市化計劃的一部份?就此而論,通過種種的論述與「與眾同藝」活動,將西九僅僅視為「一片空無一物的荒蕪爛地」,不正正把西九跟更廣闊的九西以至整個香港區隔開來?

但西九真的是「空無一物」嗎?不要忘記,在上一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在油麻地避風塘曾經發生著名的「油麻地艇戶事件」。油麻地避風塘範圍由大角咀南一直伸展至佐敦道北,大約是今天的西九填海區範圍。況且,西九填海區本就是當年港英政府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西九龍舊區重建計劃的一部份。民間學者馬國明先生嘗言:「本土就是對被壓迫的祖先的相認」,西九上述的種種「被壓迫的祖先」的歷史,不正正是全港市民所共同擁有的真正「文化共同資產」?在西九年代,別忘了跟被壓迫的祖先相認,否則我們只會在新一輪的創世紀,忘了原來的伊甸園入口。

原刊於《號外》,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