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群眾」是誰?記「政改投票後」論壇之一

「群眾」是誰?記「政改投票後」論壇之一

今天(3/7)在理工大學由Roundtable舉辦「政改投票之後」論壇,我已忘記了是民主黨投票贊成政改方案後的第幾個公共論壇,但氣氛依然熾熱。要讀全文,可以去讀謝冠東兄的詳細謄本(),感謝謝兄的辛勞,我這裡只想抽取我以為重要的部份報導及評論一下。

在開會前剛得悉,民主黨宣布會公開與中央談判政改方案的過程,但不會引述中央在過程中的談話內容。回過頭來看,我會這樣描述民主黨這次的策略:先以「區議會方案」搶得政改主動權,付出一定民意反彈的代價,再以「58%」的所謂主流民意來再搶民意領導權,最後,再跟公民社會以及其他泛民進行適度的和解。難怪他們會在七一遊行中遭圍攻,但卻仍然出席公開論壇,何俊仁說,他歡迎所有人邀請他們出席公開論壇,公開談判過程亦為此階段的一步。

沉默的群眾與運動中的群眾

這場爭論被稱之為路線之爭,不過,這個路線是如何,今天才是開始,還要看日後的民主運動。今天這場論壇,倒讓我多看到政黨對「群眾」的不同投射與想像。

在第一節發言的何俊仁似乎對民主黨的策略很有信心,這份信心,可能部份來自他與黨友同道口中的「沉默」群眾。他認為,,這些群眾不發聲,但想一點進步,「他們不想停步,不想不斷撕裂,在政制爭拗中,他們覺得自己異化,被邊緣化,開始對政治不感興趣」。因此,先爭取2012年較好的安排,能打開一個新局面,「提升參與,突破僵局」。對民主運動來說,有了這個基礎,才能開展他口中的「三個C」的循環:Conflict, Conference, Compromise。

民主黨投射出來的「群眾」跟梁國雄的當然很不同。梁國雄指,「你(何俊仁)寄望於中共自我改良,對群眾運動不存幻想。」他續說,香港作為一個中國城市,不可能推翻共產黨。他大概認為,香港的民主制度不可能在「一黨專政」下發生,於是他問:香港要用民間力量爭取民主?還是要暗箱政治?梁國雄說來依然激動,他對前者的選擇,當然是預設一個日益壯大的運動中的群眾,而不是「沉默」群眾,而他相信,民主黨今天的路,只會把他們導向建制之路。

何俊仁回應,他沒有放棄街頭運動。他強調,要有衝突,要有會談。他認為,香港處於「圍城偏安」格局,所以香港人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安逸,底線是自由,所以會反廿三條,但要奪權,則有很強的無能感。第二是沒有耐性等待,所以期望有階段性成果。

世代問題還是中年危機?

何俊仁的說法,跟普選聯及新力量網絡的葉健民頗為一致,他認為,過去幾年的社會及政治抗爭,政府管治出現危機,令不少人覺得「睇厭」了,而且,長期激烈動員衝突,社會要付出代價。而葉健民則承認,普選聯與民主黨是「老餅」,是較難理解年青人的運動。

不過,比葉健民還年長的何芝君則否認這是世代或年齡問題,她由始至終不覺得很難跟「八十後」合作。她覺得這的確是路線之爭,這次由公社兩黨及年青人開拓出來的民主運動,聚焦在特權階級,結合民生問題,具有發展草根民主的能力。民主黨的改良方案反而分散了這股力量的聚點。

羅永生似乎順著葉健民的看法,稱此為「中年危機」﹣﹣懷疑自我,失去自我,行為怪異,做一些極端的決定。他稱這是中年危機的集體爆發,令某些政黨做出有違公民社會倫理的事情。要走出這中年危機,他認為要搞清楚現在「講民主,是為誰而講,我們今日要邁向一種怎樣的民主,是為誰而服務。」羅永生沒有為這個「誰」有太多的著墨,不過,他認為,這次政改方案提供了一些機會,讓公民團體動起來,例如,我們能否動員群眾拒領第二票,以示對新方案的反對?

對「群眾」的判斷、投射與想像,應該是另一種閱讀這次政改爭議的方法,至少要超出簡單策略分析的可能,民主又怎會是策略那麼簡單?

圖片:Kelly Chung拍攝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