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人和香港故事系列 (2)一個香港人故事

香港人和香港故事系列 (2)一個香港人故事

文:Doris Lee

跟很多的香港人一樣,我也是來自其他國家。我是在美國出生、生長的韓國人,婚後來了香港定居。

韓僑的身份問題?

我年輕的時候,常常對作自己韓國人的身份有種複雜的感覺。因為我是在美國成長的亞洲人,韓國人永遠不會當我作韓國人,美國人看見我會問我:「你是哪裡來的 ? 」我的答案必須要是很明確的,像「我是中國來的。」,「我是日本來的。」,「我是韓國來的」等。但因為我不太懂韓語,親友聚會的時候,親戚們會怪責我不會說韓語,更會責問我母親為什麼沒有教導我韓語。

後來,我加入了一家新的教會,認識了一些韓國人。我喜歡這個韓國人的生活圈子, 但又會有另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他們會問我:「你覺得你是韓國人,還是美國人?」又或者,他們會問:「你覺得你自己會是幾分之幾的韓國人,幾分之幾的美國人?」他們這樣的提問讓我感到自己好像不夠完整 。

其實,我平常不會特意去思考國籍身份這個的問題,因為我在美國的時候,大部份朋友的父母都來自其他國家,像牙買加、厄瓜多而 、以色列等。似乎只是韓國人才會遇到這樣的身份(identity)問題。例如我有個舅舅住在首爾,他很疼愛我,我每次去韓國都會住在他的家。我唸大學的時候,我在韓國報讀了一個課程,當時也是住在他家裡,在他家就像在自己家一樣舒服。可是每次當討論到外國韓僑的時候,他常常強調外國韓僑必須要教自己的兒女韓語,以繼承韓國語言及文化。他這樣說,不免令我感到傷感,我覺得他在間接的批評我的母親。其實在外國長大,有很多因素會影響韓僑認識韓國文化和語言。但我知道我的舅舅以及很多韓國人一樣,他們並不是想要深入理解或者認識我們在外國的生活,只是想要強調他們的想法是對的。

吾家香港

即使在美國有了這樣多元文化的經歷,我還是對韓國、日本和中國的文化比較感到興趣,這促使我在1997年來香港尋找工作。當時,我偶然遇見了日本唸書時的舍友,後來我們交往並結婚了。生命真的不是我們可以預期,我母親30歲時從韓國移民到美國,我卻在30歲時又從美國移民到香港。

最初我們還沒有兒女的時候,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裡都以英語溝通,我不覺得有語言和文化適應的問題。但有了兩個孩子後,我決定讓他們入讀本地的幼稚園。雖然有點不方便,我要負上家長的責任,要以廣東話與其他人溝通,但我還是希望我的兒女也覺得自己是百分之百的香港人,希望他們會愛這個地方,覺得這是自己所屬的地方。當然,由於英文是我的母語,我也期望他們會學好英語。但當我看見一些上國際學校的香港小朋友,他們對廣東話完全陌生,卻操得一口流利的英語的時候,我實在覺得這太荒謬了。我想他們在香港生活,學習廣東話也同樣重要,現在我在某程度上成功了,我的兒女一直能運用中文和英文之間取得平衡,在身份上也沒有特別大的問題。

我曾經教導他們韓語,不過有些時候我會比較忙,他們也會有表現反感,我想這亦是很正常的。我沒有給自己和他們太大壓力,我希望他們有自信心,我會跟他們說,他們是百分之百中國人,百分之百韓國人,百分之百美國人;家族的歷史是屬於他們的寶藏,每學多一個語言,就多一條開門的鑰匙。我的兒女開始長大了,他們看見我的中文說得不太好,有時候發音不準確,他們覺得難聽,我會跟他們說:「那沒有辦法,我不是這裡的人。」但他們會表現不高興,我可以理解他們,可是也會難過。因為身同感受,我也會理解那些被香港人罵的新移民,我們都是一樣,已經盡力了,說話就是發不出正確的發音。

最後,我想說無論是在我母親身處的美國,或者是我身處的香港,都是透過移民來建立的社會。然而,這兩個社會都會排斥移民,以加強自己的優越感。我對這種排斥情況深感不滿,我覺得這樣的趨勢對像我一樣的移民除了帶來不公平,更會起了一道隔閡,令很多人看不見、欣賞不到那些移民的貢獻和才能。我希望我的孩子不會重復這些錯誤,這樣的排斥移民,而是懂得欣賞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