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民間農業諮詢論壇 促訂農業自給率

【2015年3月29日新聞稿】

政府於二零一四年十二月推出「新農業政策: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諮詢文件,並於3月31前完結諮詢。內容包括設立農業園、推廣先進科技及現化代方法作為主要發展方向、成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及加強對現有農民的支援。

綜觀整體文件,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認為是次諮詢文件對本地農業發展的方向狹隘及單一化,未能配合現時的農業狀況。本地農業發展並不只是農民所需要關注的事宜,相反更是全港市民的責任。農業發展所涉及的資源分配、土地規劃及市場需求均是民生議題,與市民息息相關。若只重視部分市民對農業發展的意見只令整個發展方向更缺乏多元價值。有見及此,聯盟於3月29日天水圍天悅羅馬廣場舉辦一個自下以上及市民參與的「民間農業諮詢論壇」,藉以提升廣大市民對本地農業發展的關注。

是次「民間農業諮詢論壇」聚集40多名市民,為本地農業發展提供具體意見和促請政府對農業政策持有長遠視野。就著農業發展方向,市民分成多個小組討論。公眾討論後,各組參與者就討論結果彙報及匯集不同市民的共識。在討論會完結後,聯盟將會整理各小組對農業發展的意見並寫成意見書交予政府。

聯盟對的諮詢文件評論:

農業園未能回應本港農田錯配

政府於「新農業政策: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公眾諮詢文件中,提及全港農地面積約為4523公頃,惟建議的農業園面積只有80公頃,僅佔全港農田1.8%,完全不足以回應社會的需求。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現時的農業復耕計劃之輪候名單早已超過280個個案。由此可見,政府缺乏完善土地規劃,完全無視現時地產商囤地問題,導致農地嚴重錯配,令農業政策未能惠及農民。

政策目標不明確,施政未能對症下藥

隨著本港愈來愈依賴進口食品供應,本地蔬菜的市場佔有率由95年的17.1%下降至13年的2%。政府推出農業政策,原意是為了改善本地農業及提升食物供給的情況。然而,農業政策卻不提及政策目標,如訂立食物自給率,其諮詢實為「紙老虎」,未能對症下藥。

農業發展方向單一,缺乏多元價值

諮詢文件主要方向側重於水耕法等高新農業科技及新品種以提高產量,忽視了順應自然的傳統農技及城鄉共生之永續農業,抽空了農業能帶出的多元價值。農業是活化地區的重要元素,除了提供農產品及收入外,還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處理社區廚餘等,以達致城鄉共存。文件中忽略以上的討論,只談論產量,缺乏考慮多元價值。

聯盟對農業發展的建議:

發展社區支援式農業

農業復興可成為社區經濟的重要元素,直接或間接提供大量創業和就業機會。例如,農業能夠帶動副食品生產機會、生態旅遊導賞等。此外,農田可處理區內廚餘、加強街坊參與社區,為社區帶來益處。可見,社區支援式農業是值得發展的。然而,發展社區農業前提是政府需有清晰及全面的農業發展政策、協助農民獲得土地使用權、建立更好的農業人材培訓系統及資材配套。故,我們建議在發展農業以前,政府需解決上述問題。

落實保護農地政策,發展小農經濟

聯盟建議政府應落實保護農地政策,如限制農地改變用途的申請,確實執法「農地農用」、並獎勵本地環保耕種、鼓勵地主以長租約租借農地,及立法懲罰空置農地或破壞農地行為(如棕土)。最後,建議政府直接收回農地,以長約及以可負擔租金出租予農戶,讓社區農業遍地開花。

訂立本地自給率政策

現時的蔬菜市場自由化,輸港的農作物不停增加。出現過份依賴外地進口食物的現象,令本地農業卻處於劣勢。故本聯盟建議政府為本地農業自給率制定目標,作為本地農業生產的方向,讓市民及本地農夫對農業未來有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