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食神》裏的虛幻與真情

《食神》裏的虛幻與真情

大學的人文學中心(Humanities Center)今年的主題是「飲食與文化」,除了演講和展覽,還有電影系列。負責的同事在閒談間問我可不可以推薦一部與飲食有關的亞洲電影,我首先提議伊丹十三的《蒲公英》,但同事說這電影去年在另一個系列已放映過,不想太快重複;我隨即想到的只有李安的《飲食男女》和周星馳的《食神》,正猶疑間,同事因為我提議《蒲公英》的緣故,補充說「系列裏的確暫時還沒有喜劇」,我便順理成章提議了《食神》。

電影放映那天,我還負責了開場前的簡介,略述這齣電影的背景、周星馳的喜劇風格、和中國飲食的一些特點;看完電影後還有討論,我也有參與。這已是我第三次看這部電影,竟仍然看得十分開心,也許是因為上一次看已是十年八年前的事吧。由於已對劇情十分熟悉,這次看時便不只是一味在笑,多思考了一點,留意到一些從前忽略了的地方。

我現在的看法是,《食神》裏最值得思考的是「表與裏」和「真與假」的對比 --- 人生的虛幻,往往在於重表忘裏、以假為真;表面的和虛假的一朝幻化,才發覺,當初以為有的,其實從來都是無。

電影開始了不久,觀眾便知道史提芬周的「食神」是假的;他不但廚藝並不高超,搞出來的所有東西都只是虛有其表。然後是唐牛,表面憨直,似乎只是一心想向史提芬周學藝,其實是卑鄙小人,伺機摧毀史提芬周的飲食王國,取而代之。相貌醜陋的火雞本來是美人,後來也還原美貌,她的醜陋只是暫時的;此外,火雞醜陋的相貌,相對於她善良的內心,也是表裏的對比。「中國廚藝訓練學院」只是個虛假的名稱,其實是少林寺的廚房,但這個質樸無華的廚房,卻是練就上乘廚藝的地方。最後的食神大賽,也是假的比賽,表面上是唐牛贏了,但他最後甚麼實質的獎品也得不到,倒是心口穿了個大窿,名副其實給人「看穿」了;真正的贏家是史提芬周,到此刻,他做出了不只是有表面、還具內涵的食物(黯然銷魂飯),結果成為貨真價實的食神。

一個擺脫了虛幻的人,也許便能更新,改造自我。史提芬周失去一切之後,好像是變了,可是,那變化只是表面的 --- 他不過是窮途潦倒,沒有以前的風光和排場,骨子裏卻仍是那個見錢開眼的史提芬周。醬爆瀨尿牛丸令他在金錢上翻生,卻沒有令他在人格上更新。直到他以為火雞為他擋了一槍而死,終於感受到火雞的真情,傷心欲絕,整個人隨即從根本上改變,成為一個性情和氣質都跟以前截然不同的人。

諷刺的是,火雞的真情卻是基於史提芬周那虛假的「食神」形像;也許是因為這樣,所以她唱那首《情與義》示愛時,是可笑的。到後來史提芬周在少林寺低聲唱同一首歌時,卻是嚴肅感人的 --- 這時,史提芬周不但情真,而且已成為火雞值得愛的人。然而,電影結束時仍有一個懸念:史提芬周表達真情時,是以為火雞已死去,到她再見火雞時,她已回復美貌;假如火雞仍然貌醜,史提芬周重遇她時,真的會愛她嗎?

(差不多是二十年前的電影,現在才來寫影評,是遲了;但不寫不快,寫出來做個記錄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