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毋忘一簽多行的初衷

攝:獨媒記者 Frankie

一簽多行(即「144小時便利簽證」)是中國在後金融海嘯時期的國策,它表面是一項旅遊措施(但如果是旅遊,又何需一日來港多次出入境?),背後是推行「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重要一環。

其目的官方文件有載,就是透過全方位加速中港人員的便利流動,形成跨境生活圈,一方面吸收香港技術專才「番大陸」協助珠三角服務業及前海金融的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利用香港國際化的優勢,推動中港兩地開發能夠走出國際市場的(高科技)龐大企業,最終配合中國企業「走出去」(Go-Out Policy),讓中國成為「和平崛起」的世界霸主。

其他正在進行的基建融合、制度融合,都是服務著這種自毛澤東以來「長期利用」香港的大方針。中央如果覺得我對中港融合的理解有錯,請指正。

香港人未必很為意簡體字文件。翻閱文獻,其實站在中國的戰略視野而言,港澳自由貿易的安排(CEPA)是中國首個自由貿易區的實驗,2003年至2011年間中國在全球組建出10個自由貿易區,配合著「和平崛起」的中國帝國化戰略及與美日自貿區的大國競爭,具備重大戰略意義。

作為推動區域自由化的第一個試點,全球在凝視,亦影響中國正在全球落實與眾多國家的自由貿易協訂,你就會明白,中央根本不會讓香港影響其整體佈局。中央如果覺得我對自貿區的理解有錯,請指正。

於是,面對走水貨作為這個在「一小時生活圈」政策下無法避免的副產品,中央昨日拋出了「一周一行」代替「一簽多行」,試圖平息眾怒,有消息指會限制「旅客」一周來港一次,而非原先爭取的限量及取消,以回復自由行的「旅客」性質,事實上也是無法根治現時走水貨活動的。中國為了考慮其自身利益及國家戰略,及與中央千絲萬褸的香港業界裙帶利益結構,就只能給你這樣。

「一簽多行」改了樣式,不代表整個「一小時生活圈」計劃已經中止。中國仍然在港加速推動中港全面的自由化流動。即將發生的,香港很快又將要面對開放更多大陸城市來港自由行,海陸兩路進一步自駕遊開放,更說會在年中開始推動在外國住滿一年的大陸居民可來港開公司,然後住滿7年就直接成為香港公民:「一小時生活圈」正加速實現。

到時候再不只是水貨客滿街炒貴租金影響生活小店倒閉,而是中國更自由流動的資本直接來開公司一窩蜂狂掃地鋪、做生意;到時候不只是陸路關口走水貨,而是香港每寸的海岸線都有走水貨的可能。可預計以上發展,將會比起現時水貨客問題惹來更大規模的城市災難,與及製造更龐大的壓迫。業界不要再跟我說什麼裁員潮、收入大減這些多餘的話,事實上當「一小時生活圈」真正全方位開通,生意都冇得你做。

今日,如果你連「一周一行」都照單全收,就正正代表香港人一世都只配接受「袋住先」——食條雞肋,自我感覺問題已經紓緩,然後繼續沉淪苦海。
所以我們要開始認真想想,我們對於現時爭取「取消一簽多行」的初衷是什麼,究竟其實我們是關心什麼。殘酷的現實卻是:水貨問題,無法水貨解決。若要真正防止香港日常生活被不斷侵害,就無法不阻止「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落實;我們要拒絕「一小時生活圈」,我們就只能全方面地拒絕透過犧牲我們的日常生活及既有城市功能,將香港利用為中國帝國化棋子的國家戰略。如果我理解有錯,請指正。

這同時意味著,我們現在做得遠遠未夠去關注各種中港一體化、貿易被自由化,以至於中國如何借助香港進行帝國化的戰略,從而自行決定香港城市的方向與未來,保障我們免於因外來因素淪陷的自由。只有這樣香港才有運行,否則不需水貨客,香港也將無間地家無寧日,直到香港的利益被中國殆盡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