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當妥協成為慣常

當妥協成為慣常

圖:蘋果日報

基真小學小五女生在校內墮斃,死因裁判官裁定「死因存疑」,批評副校長等多名證人的口供不合邏輯、一派胡言、大話連篇、匪夷所思。

相關評論一面倒,說副校長和老師枉為人師,連做人的基本良心也沒有,是為教畜。各式各樣的憤怒批評,要多恨毒有多恨毒,我想說,我沒有異議。事件關乎一個生命,因此沒有諒解的餘地,但我更想說的,是我害怕,因為我不認為那班涉事的校長和老師是例外的邪惡,也不相信她們的校譽至上是反常的盲目,如果我們不正視背後的制度問題,類似事件即使程度有異,還是會陸續有來。

在新自由主義下的教育,互相競爭超越對手是生存之道。高等教育與地區以致全球院校爭排名,中小學校也在本地和社區當中爭位置,這些排名和位置往往是以學校的output來評定;高教界是論文數量,中小學則是DSC成績和升學數據,背後還牽涉教學資源、師資、課程、教學語言、學生成績和品行等等。香港的中小學,一方面要面對各式教改和評核,另一方面要保持競爭力,兩者都是基本的生存問題。

學校的生存問題,自然也是老師的生存問題和壓力所在,Stephen Ball 以 terror of performativity 來形容這現象,簡單來說是要有貨交,最好還能夠quantify和visible,就是現在常見的學生得了多少獎項有多少5**和有多少人升讀三大之類。至於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否快樂,有沒有學懂做人的道理,社會是否公義等議題,當然會探討,如果syllabus列明會考的話。

這樣的教育制度培養了校譽至上的校長、表現至上的老師、和分數至上的學生。現實當然有例外,現實中(應該)也沒有時該緊張校譽的校長或計算分數的學生,但當危機或意外出現,來不及細想人性和良心之時,身體便會以慣常習慣來作回應 - the body has long governed the mind。基真小學事件,我看到校長老師在制度壓力下培養出來的慣常習慣,在性命攸關之時也沒有動搖。常說即使制度強大,但人總有自主(autonomy)總可以選擇良知……真的嗎?

或許,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妥協成為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