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那些年,李國章】未輸得曬——專訪蔡寶瓊

【那些年,李國章】未輸得曬——專訪蔡寶瓊

圖:不喜歡拍照的寶姨,也「合作」讓記者在她的辦公室前拍一張

「我們明白這文件集不會是甚麼熱門書籍。如果有任何圖書館、機構、個人願意把宅存放,那怕只是束諸高閣,我們也會心滿意足。我們甚至不希望將來社會會有需要來翻查這文件集,因為那便很可能是學術自由又再受到衝擊的時候。但如果真的發生,我們希望社會為這次教院風波所付出的代價,及我們編印這本文件集的心血,不會白費。」——大學教育關注組(杜耀明、馬樹人、蔡寶瓊編)《香港學術自由第一案》,2011年7月。

果然,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如三位編者所言,學術自由又再受到衝擊。這一次,來得更猛更烈。

李國章,前中大校長、教統局局長,梁振英上台後「敗部復活」,如今是行政會議成員、港大校委會成員。港大校委會因「政治理由」,拖延任命陳文敏為副校長,學生衝入校委會抗議。李國章安然在坐,「你地虐老」,他說。

batch_IMG_3143

《香港學術自由第一案》牽涉的,亦是李國章。

對於李國章最近在港大的表現,編者之一蔡寶瓊說,「唔知佢貪圖啲乜。」

2006年2月5日,大學教育關注組成立,蔡寶瓊是核心小組召集人,當年的新聞稿上談及關注組成立的背景,是「高等教育改革、政府削資及商業管理文化的引入,對大學教育造成極大的衝擊。」成立關注組的導火線,則是浸會大學高層以解約為威脅,強迫六位實任講座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接受新聘約,關注組說,這是對學術自由的侵蝕。

2007年,教院風波爆發,時任教院副校長陸鴻基揭發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威迫教院與中大合併,行政長官曾蔭權成立調查委員會。大學教育關注組全力支援不獲續約的教院校長莫禮時及陸鴻基,最終李國章甩身,前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被評為行為不當。關注組將這宗案件的相關報導及文件,編成《香港學術自由第一案》。

大學關注組最後一次公開活動,是在2012年2月6日。那些年,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及港大民意調查中心主任鍾庭耀,遭親共報章猛烈攻擊,指成名支持五區公投,以及鍾庭耀的市民身份認同調查偏頗。當年在城大舉行的講座,名稱是「建立文明的公共討論空間」。

IMG_6855

三年後的今日,親共報章對「異見」學者的攻擊已成常態,不會再有甚麼關注組辦聯署、講座反擊。港大校委會一事上,中共已走上前台,明著要求陳文敏退選。我們距離「文明的公共討論空間」,似乎愈來愈遠。

蔡寶瓊說,發生在港大校委會的事,她很傷心,傷心的不只是港大,而是「香港點解會搞成咁」。雖然自己本科及碩士均在香港大學修讀,但從來「中大人」的身份更強,這件事後,「對港大的向心力多左」。

「我唔會怪年輕學者接唔到棒。」形容自己「疲累」的蔡寶瓊說,「有博士學位都入唔到體制。」大學教育愈來愈「商品化」,大學爭逐排名,競爭白熱化,各院校都催迫教授們在國際期刊撰寫論文「拿分」,教學重擔都在年輕學者身上,合約制的年輕學者沒時間撰寫論文,於是又無法「向上流動」,形成惡性循環。

「學術同學術論文,係兩回事。」這種美國式的評審制度,一切量化,增加上級壓力,由數字決定升遷、聘任。

「在培訓年輕學者上,我地係failed。」蔡寶瓊眼中,這亦是「世界潮流」,「我地呢一代,五十幾六十歲的學者,在英國、加拿大讀書既,那些時候的學院、老師,仲會負起一定既社會責任,我地會受到佢地影響。」如今全球的大學愈加「商業化」,學者關注社會亦只會愈來愈萎縮。

IMG_2060
圖:靜處崇基校園何添樓的教育學院,亦曾被李國章要求與教院合併

李國章任中大校長的年代(1996年至2002年)期間,已在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任教的蔡寶瓊,開始感受到這股「全世界潮流」。「2000年時,開始睇到大學生態轉變,量化評估教員表現,高層膨脹,愈來愈多副校長、國際化。」李國章是這股潮流的支持者,「佢無頂住」。

各大院校校長與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有定期會面,蔡寶瓊說,頂得最多的是時任嶺南大學校長的陳坤耀,但嶺南大學只是「細校」。「佢地驚唔say yes,會被削資源。」

李國章一直支持院校間「合併收購」,2002年突離任中大校長出任教統局局長,即推動中大與科大合併,一度稱「權在政府,最後由我決定」、「先禮後兵」等名句,結果在科大師生強烈反彈下才作罷。作為教育學者的蔡寶瓊當然反對,「大學唔係公司,合併唔會提升效率。」讓不同院校互相監察、良性競爭,研究及教學才會多元化,可同學院、學系也可建立不同傳統。

教育政策「新自由主義」化,並無因合併失敗停下腳步。

資源愈來愈中央化,令高層掌控的權力愈來愈大。2005年,教育學院被削資33%,但教統局卻每年掌握5.5億師資培訓資源。蔡寶瓊說,學院申請研究資源,當局會審查研究團隊成員,有不合「心意」、曾批評政府教改的人會被要求剔除,完成的研究會被要求修改、禁止發佈,大前提是要避免對當局政策有不利的評價。蔡寶瓊說,李國章曾以裝修作比喻,「我裝修,油咩顏色由我決定。」

2006年,大學教育關注組發聲明批評有關政策,李國章指關注組的指控屬「姨媽姑姐」的傳言,「非常好笑」、「無理取鬧」。

中大已經算是「頂得最耐」,蔡寶瓊形容「最後一戰」在2005年,院長由民選改為委任,進一步集權中央。院長與民意脫離,「大學個頭大左好多」,「做高層無理由唔鍾意」。

「李國章曾說,若教院反對與中大合併,便會被削資。」——香港教育學院院長莫禮時,2007年

教院校長莫禮時,因在任內多次反對教院與中大合併,被以特首委任成員為主的教院校董會否決續任。教院副校長陸鴻基在學校內聯網以《我和莫禮時》撰文,大爆李國章及羅范椒芬威嚇教院的細節,李國章「I’ll remember this. You will pay!」的名句傳頌一時。

陸文亦透露,早於李國章任中大校長期間的2001年,已計劃合併教院。文章一出,激起千浪。陸鴻基收到李國章以「個人名義」發出的律師信。

當年的大學教育關注組,立即召開記者會,聲援莫禮時及陸鴻基,那時候關注組的其中一點要求,便是「檢討教院校董會的組成及權責……最終目的是促進校政民主化,減低被政府操控的危險。」他們又要求立法會設立專責委員會調查事件,劇本最終一如今日,在建制派反對下被否決。

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確是成立是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事件,不過調查範圍大幅收窄,不會檢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各大學校董會及教統局嚴控院校培訓及研究的投標項目。

12.33「……李教授在壓力下、焦慮或憤怒的情況之下,是有可能講出有關的說話來。好用隱喻或其他文學手法以加強說話效果,都似乎是李教授一貫的風格或習慣。」

12.34「李教授說話中所用有關字句無論怎樣令人不快,但亦不過是表達方式的一種,李教授很可能沒有向陸教授施壓或威脅陸教授的意圖。」——《與香港教育學院有關的指控的調查委員會報告》,2007年

委員會最終裁定,羅范椒芬構成「干預學術自由的不當行為」,不過李國章卻全身而退,指教院並「沒有(即時的)相應後果」,關注組認為,這是為李國章開脫。時任廉政專員羅范椒芬因報告而「退休」,出任專員僅八個月。

當時競相奔走,為莫、陸兩人籌款打官司,蔡寶瓊回想,「李國章好離譜」。

如今,李國章又來了,當初的努力可是白費了?

「呢十年既努力,無白費。」蔡寶瓊說,「依家講學術自由、言論自由,市民會支持、會聽說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這些年來,對他們的批評也有回應,如加入人文學科評選專家。

一間大學的副校長,面對的仍是一座體制的大山,為何如此值得「撕破面皮」,赤裸裸干預?蔡寶瓊說事件明顯背後有人推動,而「校外既人唔係好明大學運作。」在她看來,陳文敏及整個港大法律學院,在《基本法》及人權上多年來進行的研究,也是陳為何被針對的原因。

IMG_2063
圖:寶姨說,社會學學者特別喜歡貓

學術自由這場仗,蔡寶瓊說,「未輸得曬。」「好多我唔鍾意confrontation既港大朋友,佢地都會覺得咁過份,觸及到佢地既底線。唔關心政事既人,都頂唔順。」

「每一個時刻(學術自由被挑戰)都好重要,之後有咩會發生,你永遠唔知。」

【那些年,李國章】系列
「真係好李國章」——專訪馮家強、許少英
昨日教院,今日港大——專訪葉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