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2.0 再次向未來特區行政首長和全港市民發出的一封公開信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2.0 再次向未來特區行政首長和全港市民發出的一封公開信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信報財經月刊》刊登了一篇不尋常的文章:〈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全文見附錄)。這是由我草擬,並邀得數十名好友(不少是社會知名人士)所聯署的文章。當年我把文章寄了給何俊仁、唐英年和梁振英三位特首候選人。隨信附上的,還有我用政府派發六千元購買的五本書籍(見附錄),另外還加上拙著《喚醒69隻青蛙 — 全球暖化內幕披露》。

時光荏苒,轉眼又到香港特區政府換屆之年。鑑於文章裡所提出的問題遠遠未有解決,一些甚至變本加厲,我只得再次將文章以公開信的形式發表。此外,我亦向林鄭月娥、胡國興、曾俊華、葉劉淑儀四人寄上我近年所寫的兩本書籍《反轉經濟學 — 將顛倒的再顛倒過來》和《資本的衝動 — 世界深層矛盾根源》。(我沒有寄給梁國雄,是因為他對有關觀點應該十分清楚。)我的最大希望,是這些來自建制的參選者都能深刻了解,除了政治爭拗外,致令香港社會撕裂的一大原因,是「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所帶來的禍害。(所謂「地產霸權」、「金融霸權」、「領展霸權」等都是這種指導思想下的產物。)外國很多論者都指出,希拉莉之所以敗給特朗普,正由於她所代著「新自由主義」的價值觀。(世事吊詭之處在於:在美國,對「新自由主義」的拒斥卻引來了更赤裸裸的「財閥統治」!)

簡言之,不要再信什麼「只有將餅不斷做大才能真正幫到窮人」這種歪理了。「財富共創,繁榮共享」 (包括「公共財」的大力建設)才是未來特區政府應該努力的方向。

李偉才
香港一市民暨「繁榮反思小組」召集人
2017年2月8日

附錄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
向未來特區行政首長和全港市民的一封公開信

一九七九年戴卓爾夫人出任英國首相;一九八零年列根出任美國總統。兩人同氣連枝,都高舉「自由經濟」的大櫫,並在大西洋彼岸互相呼應。而隨著而來的政策,則不斷朝著削減社會福利、打壓工人權益,並向大商家、大企業傾斜的方向發展,這一變化,史家稱為「新右回朝」(the return of the New Right)。

這套信奉「市場至上」的教條認為︰「大市場、小政府」是社會發展的康莊大道。戴卓爾夫人的名句是︰「在此之外別無他選!」(There Is No Alternative!)而列根的名句則是︰「政府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它根本便是問題的根源之一!」(Government is not the solution. It is part of the problem!)

不要以為上述只是一趟歷史的回顧。事實上,過去三分之一個世紀以來,全世界都深受這套思想的貽害。它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生活上的每一個細節。「零八金融海嘯」及其至今仍未消失的災難性影響,完全是這趟「新右回朝」的直接後果。

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Neoliberalism)這個旗號之下,各國政府都追隨英、美積極推行以下的政策︰將大量公共服務(如醫療、教育、退休保障)私有化(privatization)、對重大社會性行業(如電訊、能源、金融)解除政府監管(de-regulation)、大力推動自由貿易(free trade,即取消一切關稅和貿易壁壘)、實現國際性的自由資本流動(free flow of capital,即取消一切外匯管制)、鼓勵外判制(out-sourcing,或把外判伸延至國外的「離岸生產」(offshoring))、合約制(contract employment)以及「富於彈性的勞動力市場」(flexible labour market,即遏制工人運動,讓僱主可隨意解僱工人)、向富人減稅(tax cuts for the rich,其理論基礎稱為「供應面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亦即減稅可刺激投資和經濟活動,政府的稅收反會因此而增加)……。在國際的層面,這一籃子的政策被稱為「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不用說,香港政府過去數十年來都是這一「共識」的忠實支持者。

這套理論之所以如此受到歡迎,並成為了不容置疑的「當世顯學」,當然是它所標榜的「高度釋放資本生產力、大大提升經濟效率」的創富承諾。表面上它的確成功了。二十一世紀伊始,人類似乎進入了一個空前富裕繁榮的年代。但不旋踵,這個巨大的「龐茲騙局」(Ponzi Scheme)自我爆破。「零八金融海嘯」令我們(可惜這個「我們」至今仍屬少數)猛然醒覺,金碧輝煌的高度繁榮原來是建築在天文數字的債務之上 —— 不單是金錢的債務,而且是自然生態和氣候環境的跨世代債務之上!

要全面和深入分析「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索羅斯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謬誤所在,顯然已經超出了本文的能力範圍。筆者想特別指出的是,這套思想最具迷惑性、欺騙性和傷害性的地方,是以下的這個「理論」︰經濟便好比蛋糕,只要把蛋糕做大,窮人的份額即使沒有增加,實質生活也會有所改善。引伸下來,惟有大力發展經濟才可以真正解決貧窮問題;而要保持經濟不斷增長,我們便必須「把一切付託給市場」,並必須忍受愈來愈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的延伸結論是︰任何「劫富濟貧」式的「俠盜羅賓漢行為」(例如向富人加稅)只會把問題弄得更糟!

這套理論,有人稱之為「下滲式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意即經濟增長的成果,最終會「下滲」到低下階層中去。

數十年來的事實證明,市場主導的結果是嚴重的「上滲」(trickle-up)而非「下滲」,亦即財富變得愈來愈集中,以至貧富懸殊不斷加劇,社會和諧受到破壞。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特首曾蔭權談論到近年社會的怨氣愈來愈大時,首次明確地指出︰「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下的必然產品,當局希望透過創造高的社會流動力,使人人都成為資本家,但要真正解決貧富懸殊,只有共產主義。」他續說︰「特區政府可以透過大幅加稅等手段逼走有錢人,但殘酷的現實是這根本無助於低下階層,有可能使窮人更加貧窮。」這種無視於過去三十多年「新自由主義經濟」如何嚴重扭曲了經濟發展的言論,完全是一種混淆視聽、顛倒是非的說法。他明知香港人最害怕共產主義(因為人們立刻會想到的是毛澤東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卻謂「只有共產主義才可解決貧富懸殊」,完全是利用了「兩極端思考謬誤」來炮製的一種「恐懼策略」(fear tactics)。

除了破壞社會的公義與和諧外,「新自由主義經濟」的另一禍害,是令經濟的整體穩定性備受衝擊。自八十年代以來,在全球巨額「熱錢」不斷流竄、一切「投機」都被美其名稱為「投資」的「賭場式經濟」(casino economy)下,各國甚至全球的經濟危機一浪接一浪,在頻密性和嚴重性方面,都較之前的大半個世紀有增無減。

尤有甚者,在經濟增長這個「硬道理」之下,消費主義的無限膨脹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在資源虛耗和環境污染等各方面,人類已經走到了「殺雞取卵」的地步。其中最嚴峻的是︰假如我們不盡速扭轉全球暖化的趨勢(即以清潔能源取代所有化石燃料),接踵而來的氣候災難將把過去百年的經濟發展成果一筆勾銷。

可惜的是,直至今天為止,這套貽禍深遠的意識型態無論在政府高層、學術界的權威人士,以至普羅大眾的認知當中,仍然佔據著主導性和壓倒性的地位。我們不斷說社會上存在著「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但接著下來談論的,永遠都只是這些「矛盾」所造成的結果,而從不(或不敢)觸及這些矛盾的根由。事實擺在眼前,我們一天不擺脫「迷信市場」的枷鎖,我們將永遠無法解決這些「深層次矛盾」,而世界經濟亦將永無真正復甦之日。

筆者在此鄭重呼籲︰「一切如舊」絕對是一條死胡同(Business-as-usual is NOT an option)。我們必須深切反省,摒棄「經濟繁榮、社會凋零」的發展模式,打破經已為害不淺的主流意識型態,開啟「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這個重大問題的廣泛社會討論,從而逐步開創出一個真正可持續的、共同富裕的和諧社會。回顧戴卓爾夫人三十多年前所作的宣稱,我們的回答是︰「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這是為了抗衡「世界經濟論壇」而舉辦的「世界社會論壇」 —— World Social Forum —— 的口號。)

但筆者必須指出,摒棄「新自由主義」絕非等於反對市場經濟。事實是,自有文明以來,市場便是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正如環保學者Amory Lovins所說︰「市場只不過是一種工具。它是一個不錯的僕人,卻是一個糟糕的主人,更是一個糟透了的宗教。」 (Markets are only tools. They make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 and a worse religion.)

不錯,面對我們的挑戰是巨大的,前路是崎嶇的。但正確地認識問題,是解決任何問題的第一步。因此除了作出這一呼籲外,筆者已經用政府派發的六千元購買了如下的書籍,並送給了本屆參與香港特區行政首長選舉的各個候選人(為了方便候選者與他的智囊團隊一起閱讀,我是每本書都送上了兩冊)︰

1. 《誰說經濟一定要增長》(譯本。原書名為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 Economics for a Finite Planet),作者為Tim Jackson;要旨是人類的經濟增長已經碰上了大自然的極限。要避免巨大災難的發生,我們必須以「零增長繁榮」(zero-growth prosperity)作為今後的發展方向。

2. 《必要的革命》(譯本。原書名為The Necessary Revolution: Working Together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World),作者為Peter M. Senge等人(Peter M. Senge是管理學名著《第五項修煉》的作者);要旨在於商界必須由「社會問題的製造者」,轉為重要的解決者之一。關鍵在於企業必須與政府攜手合作,促進社會公義和生態的可持續性。

3. 暫時未有中譯本的The Spirit Level: Why Greater Equality Makes Societies Stronger,作者為Kate Pickett與Richard Wilkinson;書中援引了大量的社會研究成果,指出在到達一個小康的發展水平後,眾多社會問題(如犯罪率、青少年濫藥、精神病、家庭暴力、癡肥等)的嚴重程度與GDP的高低無關,卻與社會上的貧富懸殊程度有莫大的關係。

4. 暫時未有中譯本的The Great Disruption: Why the Climate Crisis Will Bring On the End of Shopping and the Birth of a New World,作者為Paul Gilding;要旨在於全球還有數十億人需要不斷發展經濟改善生活,若要避免地球環境的全面崩潰,唯一的辦法,是終止以消費主義為本的經濟模式,並實行大規模的財富轉移和繁榮共享。

5. 暫時未有中譯本的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Economics and Ethics After the Fall,作者為Jeffrey Sachs(著名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要旨在於我們必須重建公民意識,並對現行的政、經制度進行深刻改革,才能同時實現「經濟效率」、「社會公義」和「生態和諧」這三個缺一不可的目標。

本人懇切期望︰各位特首候選人、大眾傳媒,以至廣大市民都能透過上述的書籍 (五本書在網上都有詳盡的評介和讀者的讀後感)或其他有關的資訊,以增加他們對這個問題的了解,從而開展有關的公眾討論,並把達致的共識落實到具體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之上。「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只會於事無補。時間真的已經無多了。

「繁榮反思小組」召集人
李偉才

小組成員包括

王欣然、方子華、方章豪、伍思明、李文琪、李文霏、李樂詩、林家豪、林 熙、洪詠慈、
高永文、高國傑、陳大福、陳金順、陳念慈、陳惟民、陳碧蓮、郭志誠、麥永開、麥家凱、
張偉良、張傳義、黃金耀、黃啟聰、許涵芳、單慧珠、曾憲江、甄韋喬、廖寶貝、蔡錫昌、
蔡耀明、衛翰戈、黎淑賢、盧啟源、鍾俊傑等

2011年12月30日

附注:一個不可持續的世界:

今天大氣層中二氧化碳量濃度之高,是地球過去八十萬年來所未見;而且隨著人類繼續大量燃料化石燃料,這個濃度還在不斷飆升。但由於自然界的「延滯效應」,這些上升所引致的氣候災難還遠遠未充份表現出來。

世界上最富有的15%的人,擁有全球近80%的財富,並且製造了超過三分之二的污染。現時世上有近三十億人每天只能靠不足兩美元的收入維生。

自然極限與複式增長的「硬邏輯」顯示,人類的消費式文明必定會走回頭路。但這個轉變是主動和有序地作出,還是被動地作出,是社會秩序會否大規模崩潰的分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