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保育的哲學思考

文化保育的哲學思考

路過一商場,有本土文化的模型展覽,再次印證地踎的美學,例如大牌檔、冰室、紙皮石、大型花牌、當鋪招牌等等,作為一種香港特色和標誌性產物,已經去到廣為人所接受的地步。越來越多新式茶餐廳和售賣潮物的商店,用古老當時興的裝潢和設計,吸引年輕一代幫襯,正正反映民間社會有一種從這些文化符號中尋找身分認同的心理需要。

不過在商場搞這種懷舊玩意,始終有種超現實的荒謬感。因為商場的前身,可能就是一幢憧古老建築。無情拆走原有的文物,走去偽冒同類的東西供人懷緬和朝拜,多少有惺惺作態的味道,情況如把一個樹林毀掉,再建造一個人工森林讓遊客感受大自然氣息般偽善。

愛惜本土文化,不是把有幾十年歷史的建築物統統拆掉,保留部分殘骸當標本,收藏在博物館供人憑弔。保育是要耗費大量時間、心力和金錢,盡量原汁原味地保存富歷史和文化意義的東西,最好是讓原本的居民或使用者也留下,成為活化石的有機組成部分,讓後代有機會從中和另一個時空的人/生活接軌,感受自己從哪裡來。

可恨是領展和市建局,不單不負起文化保育的社會責任,還大條道理把庶民的社區連根拔起,成為摧毀本土文化的元凶。它們倚仗的是以賺錢為先的市場原則,連林鄭也指這些商業行為,政府難以介入。但似乎沒有人會追問下:為何商業行為可成為這些無良企業的擋箭牌?商業行為的正當性不是建基於促進社會整體福祉之上嗎?領展和市建局的商業行為已去到如此不人道的地步,我們社會還不設法制止,豈不捨本取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