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佔中九子案】陳健民作供:傘運前赴政總談判 劉江華指責激進 林鄭籲結束運動

【佔中九子案】陳健民作供:傘運前赴政總談判 劉江華指責激進 林鄭籲結束運動

(資料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佔中發起人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及另外6人因參與2014年的雨傘運動,被控串謀公眾妨擾、煽惑公眾妨擾、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等共6項罪名。第二被告陳健民今日開始在庭上作供,他視自己為「溫和民主派」,主張跟政府談判達至民主化。在發起「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後,他曾赴政總談判,會上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要求他們盡快結束運動,時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劉江華則指責他們激進,令他看到政府缺乏談判的空間。第一被告戴耀廷則透過其代表律師表示不會作供。

主張談判達至中國香港民主化

陳健民作供稱自己於香港出生,在香港大學就讀社會學學士,其後攻讀碩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畢業後他到中文大學擔任講師,現時為助理教授,但因為此案件關係,他將於2019年1月1日離職。他的研究範圍為中國民主理論,因為希望中國和香港都能逐步走向民主,所以到美國專門研習這課題。2010年政府開始就2012年政制改革展開諮詢,曾發表多篇文章主張談判的陳曾到中聯辦參與談判,私下也經常跟政府官員和北京代表討論政制議題。

陳指,在發起「佔領中環」前,他一直被視為「溫和民主派」的代表,他自己亦認同此定位。即使其後他不被視為「溫和」,他由此至終都視自己為「溫和民主派」。他坦言,在2012年已對北京容許真普選感到十分悲觀。對他而言「真普選」不只是「一人一票」,還要容許不同背景的候選人參與選舉,才符合「政治平等」此最基本原理。他指,香港已是一個很成熟的社會,教育水平很高,若仍不給人民真正選擇的權利,人民會非常憤怒,如果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有很多深層次問題不能解決。因此他認為,普選才能得到人民支持的政府,達至政通人和。

2013年初,有記者就戴耀廷在報章關於「公民抗命」的撰文,問陳是否覺得學者都很憤怒。他回答指不是憤怒而是沮喪,因為香港的政制若不發展將會有很多管治問題,但是學者都不知道可以做什麼。他坦言,「就他的文章,不能完全同意」,因為「公民抗命」的理念不只講佔領一個地方,最重要的精神是「參與一個自我犧牲,去感召社會去關注不公義情況。」

「佔中」過程必須非暴力 才能令人理解社會不公義

陳的代表資深大律師麥高義問及陳跟戴耀廷和朱耀明的交情,陳指過去經常草擬有關政治及社會問題的聲明讓其他學者聯署,有時會邀請戴耀廷,跟朱耀明則是很多年的朋友。

大概在2013年2月,傳媒報道戴耀廷在文章中點名希望陳健民及朱耀明成為「佔中」運動的共同參與人,但是陳指戴事前從沒徵詢過他。直至有傳媒安排陳和戴對話,才能深入詳談「佔中」運動理念。事後才了解戴的理念並不只是佔領行動,而是希望在任何公民抗命之前,社會需要商討的過程,公民抗命只是最後的手段。

他表示,「公民抗命」最重要的理念是令人關注社會不公義,所以必須採用非暴力的手法,才能得到社會的理解去關注社會的不公義,如果對社會造成干預,也要合乎比例,最重要的精神是自我犧牲,因為參與者有機會承受刑責。他當時有考慮過自己會承受刑責,並會影響自己的工作。

2013年3月4日,陳在《明報》上發表一篇題為「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的文章,表示若有一天要走在中環的馬路上,必須平靜和莊嚴,並要盡量避免跟警察和其他人有肢體衝突。陳認為,在「公民抗命」的過程中避免產生暴力情況,是「至高無上的原則。」文章又提到,行動完結後要向警方自首,陳表示,事實上他和本案其他被告均有就2014年的佔領運動自首。陳指當時在文章不主張在法庭上抗辯,但是如今在法庭上抗辯,是因為控罪不合理,對言論自由影響深遠,如果控罪合理,例如「參與未經批准集結」,他也許不會抗辯。

非啟發自「佔領華爾街」 源自「對香港的愛」

其後,陳繼續推動「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但是坦言受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影響不大,而原點是「對香港的愛」,而「公民抗命」的原則是「和平」,所以希望在運動名字中能反映其精神,其餘兩名發起人戴耀廷和朱耀明也認同此理念。

陳指,運動有四個步驟:參與民主商討,接著公民授權普選方案,然後跟政府談判,直至政府不讓香港有真普選,才會公民抗命。陳認為「公民抗命」是運動中的最後一步,在首三個步驟都失敗時才會採用,過程中希望市民關注社會及政制問題,並知道非暴力的重要。

2013年3月27日,陳聯同戴和朱在九龍佑寧堂召開新聞發佈會,宣讀《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信念書》。陳指選址教堂是因為宗教的和平氣氛,能令市民感受和平的力量,陳希望參與公民抗命的人在過程中能保持莊嚴,「教堂的氣氛,做為運動的起點是最適合。」

2013-03-27-1749_wm
2013年3月27日,佔中三子在記者會宣讀《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信念書》。(資料圖片)

商討日共3千人出席 逾79萬人參與民間公投

陳表示,當初聲稱計劃佔領中環,有特定選址遮打道,並沒有打算佔領整個中環或其他地方如銅鑼灣。麥高義展示警方發出的「不反對通知書」,時間顯示為2014年10月1日至10月3日。

關於商討日,陳指第一階段是討論運動,時間僅一日;第二階段是商議向政府建議的普選方案,由不同界別自行舉辦了共幾十場。參與者除了有政黨及公民組織的成員外,還有工作於投資銀行的人、社工、婦女、露宿者和長期病患者等等。因為參與第三次商討日的人必須曾參與過首兩次商討日,所以從此次參與人數可見共有3千人參與過商討。

最後一次(即第三次)商討日中,參與者需要從眾多普選方案中選出3個候選方案,但由於方案必須符合國際標準,因此事前他們舉辦了研討會,邀請法律學者研究各方案,並選出合符國際標準的方案,供第三次商討日的參與者再作討論。

3個候選方案其後成為2014年6月22日民間公投的選項,共有79萬2千人參與投票。最後由「真普選聯盟」提出的方案得到最多票數,該方案包含「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和「提名委員會提名」。當政府提出不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方案時,他們主張立法會否決該方案。

曾赴政總談判 劉江華指責激進 林鄭籲盡快結束運動

陳指,曾邀請政府談判,但是政府一直都不回覆他們,直至2014年7月。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跟他們在政府總部的會議室進行不足一小時的面談,會上他們提出普選方案,要求一個「有競爭的選舉」。可是陳發覺根本沒有機會在會議中討論,在場的時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劉江華不斷指責他們「激進」,林鄭月娥則要求他們盡快結束這場運動。陳意會到,政府不願意進行實質的對話,甚至連會否有下一次會議都沒有言明,建議書更被遺留在會議室的梳化上。旁聽席即時發出笑聲。

學聯「預演佔中」 陳:不是三子計劃一部分

2014年7月1日,學聯在七一遊行後發起「留守遮打道」的堵路行動。陳指,三名「佔中」發起人均沒有出席,因為他們不希望在還未進入「和平佔中」運動的第三階段時,便進行公民抗命,該行動並不是他們計劃的一部分。

麥高義笑問,三子會否覺得學生太急進,學生反過來會否覺得三子進度太慢。陳指,學生認為需要進行公民抗命,才能對政府造成壓力,雖然三子不同意但會尊重,即使他們當晚沒有出席行動,但是有密切關注行動的發展。陳指,「預演佔中」完全跟據三子對「和平佔中」的要求,不單只沒有跟警方肢體衝突,更沒有語言侮辱,他相信很多香港市民都能從中了解「佔中」真正實行時的圖像。

審訊下午續。

記者:黎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