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陳健民完成作供,以淚水作結 李立峯能否作證,待法官定奪

陳健民完成作供,以淚水作結  李立峯能否作證,待法官定奪

4 - 5/12 西九龍法院

* * *

陳健民最後一日作供,回顧三子宣布提早佔中,不少人紛紛離開,或叫他們離開大台。他們始料不及,遂向群眾解話,運動乃由學聯主導,他們既遵循學聯行之有效的抗爭,佔中義工亦跟隨學聯調度。

律政司質疑,是否因群眾相率離開,三子才退位讓賢。陳健民答不是,宣佈提早佔中的原因,本來就是「支持學生」,即使雙方有不同理解,三子認為提早佔中,加入學生運動,就是他們支持學生的方法。

然而宣布的結果未如人意,學生的不滿影響學聯。陳承認決定孰是孰非,他不斷自我質疑。

三子明白提早佔中,移師政總,原計劃和領導權隨之大變。籌謀佔中時一大憂慮,就是廁所不敷應用,他們特地訂購流動廁所,以備佔中所需。

但當傘運在公廣爆發,群眾率先佔領政總兩個廁所,再無廁所之虞。而且群眾蜂擁捐贈物資,到頭來只有很少比例的物資來自佔中。

此外學生亦不喜佔中「等待被捕」,會搬動鐵馬,架設街壘,扼守要道。惟學聯和佔中都秉持非暴力為本。

「合作係支持學生,而非取締學生。。。學生從來是領導。」乃後所有聲明,均稱「雙學三子」,雙學居首,三子在後。到後來更沒有三子。

律政司質疑三子沒能力控制運動,暗示佔中注定失控。然而陳認為關鍵在於警察封鎖金鐘,乃至其後的催淚彈。若非如此,管理仍有可能。

陳健民披露 928 後,三子曾商議佔中應否繼續參與雨傘運動。

戴耀廷希望佔中盡量按原定計劃,延至 5/10 左右完結。

朱耀明非常擔心旺角的武力衝突惡化,希望佔中儘早結束。

然而陳健民力排兩位同伴的建議。陳認為情況有變,傘運不只追求真普選,亦在回應政府的武力鎮壓。彼時佔領街頭依然符合公民抗命的比例原則,佔中要撐下去,直至學生能與政府對話。

陳笑言三子「三位一體」,堅持終獲戴朱兩人同意。他不滿律政司形容佔領是談判籌碼(bargaining chip),彼時佔領乃民心所歸。

但到後來三子還是黯然退場。陳承認三子的角色「邊緣化」,他們希望學生能與政府持續談判,但學生不覺得有用。

三子繼而醞釀其他方案,包括何俊仁辭職公投、舉辦公投決定去留。但部分年輕人非常抗拒,擔心公投等於變相退場,反覆爭論,終至鞠躬道歉,腰斬收場。

三子不認同學生「不對話、不退場、不公投」的膠著,無奈學生不接納其意見,自忖再無角色,萌生退意。陳特別提到,28/10 紀念催淚彈一個月,是他最後一次站台但不說話,已預視三子將和運動分道揚鑣。

三子讓義工自決去留,他們也會重返佔領區,乃是以個人身份作道德上的支持。

逮至 2/12,三子舉行記招,翌日到警署自首。陳健民解釋學生的行動升級,促使他們公開退出。

陳強調學生沒使用暴力,但這種方式不過「走去被警察打」,亦得不到公眾理解。

「我明白佢地好沮喪,但我地唔想更多人受傷。。。」陳健民因哽咽而暫停作供,犯人欄內的朱耀明牧師同樣潸泫。

陳說因尊重學生領導,盡量避免公開分道。但當佔領長此下去,學生和警察都愈益沮喪和憤怒,加劇衝突。三子必須兼顧公民抗命的原則,包括合乎比例和社會支持。所以寧願分道,也決定以自首結束佔中。

陳健民作供完畢,回到犯人欄與朱耀明牧師相擁。

* * *

被告作供完畢,辯方陸續傳召證人,演員曾女士是其中之一。

曾女士沒簽過佔中意向書,但為聲援學生,參與了 922 - 926 的罷課。

學生重奪公廣後,她既見證三子趕赴現場,有人指責三子不作為;也見證三子宣布提早佔中,有人指責三子騎劫。她也親眼目撃梁國雄下跪,呼籲群眾別離場。

928 她欲重返政總,但因警察封鎖而不得其路,乃後警察施放催淚彈,她在演藝學院周遭照顧傷患。

辯方律師詢問她是否參與佔中。她答不是,覺得佔中「太斯文」,無法令政府接受訴求,「學生(的行動)比較有效」。

* * *

辯方欲傳召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教授出庭。然而控辯雙方爭論民調是否屬傳聞,如是則不准呈堂。

辯方大律師麥高義強調,民意調查反映客觀事實,有待法官於今午決定是否接受。

李立峯、陳韜文、鄧健一等學者,俱曾在佔領區實地考察,訪問現場群眾為何參與傘運。中大出版社的《社運年代》可見相關研究,摘錄見下。

「很多平時未必十分關心政治、本來沒有打算參與佔中的一般市民,正是被電視所見警察施放催淚彈的畫面牽動情緒,激發上街。引用社運研究的概念,他們參與運動的動機未必來自深入了解議題,反而是被一種 『突如其來的憤怒』(suddenly imposed grievances)激發上街。」

「問卷結果顯示,55.8% 的參與是 28 日當天警察施放催淚彈後,才決定參與佔領運動。另外,也有 19.6% 是 27 日學生重奪民廣場後,主要運動領袖黃之鋒、周永康被捕,才決定參與運動。」

鄧健一〈誰動員群眾?電視機與新媒體〉,《社運年代》

* * *
* * *
* * *

附記

自傘運案開審,詮釋因政見而異。為助公眾慎思明辨,謹援引相關研究存參。

「問卷調查在 2014 年 10 月 20-26 日佔領期間於金鐘、旺角和銅鑼灣佔領區進行。最終該調查成功完成了 1681 人。 」

最能代表群眾的組織

56.5% 學聯
34.7% 沒有大會
29.0% 學民思潮
17.7% 和平佔中

陳慧燕〈雨傘運動的聚散:突發、自主和碎片化〉,《社運年代》

* * *

「研究團隊在旺角共成功訪問 296 人,在金鐘則成功訪問 273 人,樣本總人數為 569 人。」

有關運動的發展和策略問題,除了你自己的意見外,你會有多願意聽取以下人士或組織的建議?

不願意:8.8%;願意:64.4% 學聯

不願意:8.2%;願意:60.3% 學民思潮

不願意:35.2%;願意:32.5% 和平佔中

李立峯〈網絡媒體和連結型行動的力量與挑戰:以 2014 香港雨傘運動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

(圖攝於 928,警方施放催淚彈前一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