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古洞農業園建雙程路擾民 農民重申必須耕住合一

古洞農業園建雙程路擾民  農民重申必須耕住合一

(獨媒特約報導)2016年施政報告提出新農業政策,包括在古洞南設立農業園,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負責管理。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昨日到農業園考察,四名議員包括委員會主席郭家麒、朱凱廸、邵家臻及漁農界的何俊賢出席。有蕉徑農民及村民到場抗議,不滿當局建議在蕉徑興建的雙線行車道路工程,沒有聆聽居民意見、破壞環境和迫走農民;重申希望未來在農業園內耕住合一,保留現時的生活方式。

農業園分為兩期,共80公頃,其中第一期佔地11公頃,將會發展範圍內的常耕農地及復耕現時區內的荒置農地,並設倉庫及臨時宿舍。立法會食物衛生及環境安全委員會上月開會,討論道路工程。多名民主派議員質疑道路規模過大,會破壞農田及民居,但政府堅持不會修訂現時的道路位置及設計。

考察團沿農業園第一期的擬議範圍和道路工程作起點,漁護署署理助理署長馬惠忠表示,目前的方案已是「收最少的地」,重申興建道路是必須,除了供大型車輛出入外,更用作支援長遠發展,例如運菜和教育用途。

IMG_0924

針對道路工程,將有兩戶受影響需要遷出,但他們居住的是官地,所以未能獲得賠償,只獲安排編配公屋。郭家麒表明不滿,形容是難以接受,要求當局清楚交代,重申應以不影響任何居民為前題,必要時應使用《收回土地條例》徵用私人土地。

IMG_0893

近二十名「蕉徑長瀝關注組」成員到場抗議,他們是蕉徑的農民和村民,提出民間道路方案,要求道路避開民居及村界範圍,以減少對耕地的破壞和零逼遷。他們又高叫「蕉徑人住蕉徑村」和「誓保蕉徑良田,撤回道路工程」等口號,期間有自稱是蕉徑村民的農民到場,表示支持興建農業園和「反政棍」。

IMG_0899
左為農夫譚偉文

農夫譚偉文(文哥)在蕉徑居住及耕作四十多年,租住的屋地更因為農業園而遭業主逼遷。他接受獨媒訪問時表示,連安置的農田在哪裡都不知道,質疑安置的農田未必適合耕作。

此外,文哥質疑農業園的水源不足,指附近水塘的儲水量不足,質疑署方沒有考慮農民的實際需要。在走到道路工程的主要路口時,文哥更反問漁護處官員「為何會有荒地」,指正是因為政府在30多年前截水,「你哋話唔夠水呀」,指現在卻使用這地復耕是自相矛盾。馬惠忠則承諾一定能解決,「我搞農業園,唔會連水都無就叫大家嚟。」

文哥不滿說,農業園項目由是外行人管內行人,顧問公司只是設計者,未能真正了解農夫實際需要。他強調,自己是「基本上支持」農業園,但必須以不影響村民和蕉徑的大範圍為前題,「我當然想農業園好,顧問公司都唔係耕田,農民只能硬食。」

IMG_0937

考察團及後轉到長瀝,即農業園第二期的擬建範圍。議員及官員就倉庫及宿舍等設施作爭論,但官員未能明確交代租金等詳情。朱凱廸及邵家臻表示,對農業園不容許農民維持現時耕住合一的模式,感到十分不滿。

他們同斥,署方在沒有倉庫及宿舍實際租金數字的情況下,卻已要求「農民硬食農業園」,「依加只係兩千蚊一年」。他們要求署方承諾不會較現時租金大幅上升,但漁護署只稱該類設施不是牟利,租金會是可負擔的水平,但表明不會實行耕住合一。

IMG_0941

在考察後,郭家麒批評項目的構思看似美好,但實際卻有很多問題,包括村民迫遷、未能保留原來的耕種方法。他強調,農民耕住合一的訴求清晰,建議署方原汁原味保留。郭家麒最後重申,政府不應消滅及改變農民現時的生活模式,「應該俾佢哋揀可以種咩、點種,蕉徑應該係示範單位,唔應該成為工廠。」

IMG_0894

朱凱廸指支持發展農業園,但希望政府對農民可以「好少少」,要求當局不要閉門做車。他強調,當局應讓受新界東北收地及蕉徑農民遷入農業園,做到耕住合一。
何俊賢則表示,政府應多和農民解釋現時政策,但認為不應再爭拗道路闊度,而是加快上馬,「再唔做的話,香港農業走下坡速度會更快。」

IMG_0859
漁護署署理助理署長馬惠忠

在完成考察後,馬惠忠對記者稱,漁護署一定能供應水源作耕種,「一定係現代化設施,嗰啲只係佢哋片面之詞」。他表明,農業園項目是以現代化方法耕種,提升生產力和競爭力,「再用返舊時方法會遭到淘汰,不要為反對而反對吧,冷氣機點都唔會好過人手撥扇。」

記者:麥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