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台灣終將一國?】90後台灣人:不能接受自己是中國人

【台灣終將一國?】90後台灣人:不能接受自己是中國人

【台灣終將一國?】系列報導
前言:香港人眼中的台灣人 vs 台灣人說的台灣人

(獨媒特約報導)90後的侑謙剛從研究所畢業,當初因為想了解各國關係,且喜歡社會學,所以大學和研究所分別選唸了政治系和社會學。談到近期中方的一國兩制論和兩岸關係,修讀政治系和社會學的他,當然滔滔不絕。

從香港認識一國兩制

4639f272e789e8cbfa6ef69487a4bd83

「想到一國兩制就想到香港跟中國的關係嘛。」當問到對一國兩制的印象,他很快地回應。

「一國兩制就是97年英國結束對香港的管治後,撤出香港,然後香港回歸中國,中國在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框架下,賦予香港外交國防以外的權利,在他們宣稱的最低程度下更動香港的政治經濟體制。」他續說。

侑謙雖然快速地將一國兩制聯想到香港,也講出一國兩制的具體形式,但他從前對香港認識不深,大學政治系課程中亦鮮有提及一國兩制,他認識香港和一國兩制是從2014年太陽花運動開始。「香港回歸時,我只有5歲,對香港沒有印象,到國中開始讀歷史認識多一點點,實際上有感覺是到318之後,那時候大家都說不要變成香港那樣,所以不能通過服貿。」

「那怕變成香港哪個方面呢?」我問。

「那時候我不太清楚香港是怎樣,只是那時候有股力量說不要給中國統一,以商逼政的邏輯也很明顯,就是透過商業經濟的頻密交流連結,綁住台灣的物流、服務等等。假如有天中國老大想統一,就可以控制你的經濟發展,一下就撐不住。」他回應。

54519235_2400873846816432_2147238242158641152_n
圖:新當選高雄市民、國民黨韓國瑜,以「拚經濟」之名出訪港澳,實際上呢?(韓國瑜 facebook)

侑謙是到雨傘運動之後,才加深了解香港的狀況。「雨傘運動就看到中國共產黨沒有打算讓香港有民主,大家就對一國兩制有懷疑。這證明一國兩制是狂言吧,當中國政府想限鎖你什麼政治權力,就怎麼鎖。還有是言論自由的問題,銅鑼灣書店事件,創辦人或股東的遭遇令人蠻焦慮,也怕發生在台灣上。」

雨傘運動之後,他意識到太陽花運動所說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所怕的或許是政治權力封鎖和言論自由的剥奪。

兩岸關係 兩代想法不同

問到家人對兩岸的看法,侑謙直言自己的看法跟爸爸不一樣。

「我以前會跟爸吵架,尤其318(編按: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的時候,他覺得參加這種阻撓政府運作的運動是不理性的。但我覺得自己不是不理性,雖然有情緒,但我仍有我的邏輯與想法,這是出自於我對於當時國民黨政府執政上不民主做法的不信任。」但他爸爸從未阻止他唸政治系。

台北反服貿
攝:Manson Wong

侑謙認為他跟爸爸的想法有差異是因為成長經歷不一樣。

「我覺得爸那一代經歷過戒嚴、國民黨民進黨的腐敗,已經對政黨失去信心。但他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就是亞洲四小龍時代,所以台灣的經濟要發展,一切的改變與討論都必須按照制度來走,不能夠以制度外的力量隨意打破。他討厭台獨,覺得只是口號,不切實際。」至於兩岸的看法,他認為爸爸不會強調台灣是一個國家,能維持經濟生活就好,覺得可以待中國民主化之後,再來討論是不是要統一。

而侑謙認為他這一輩是因為接受的教育跟上一代不一樣,所以本土意識比較強。

「我們1990年代出生的人,接收到的資訊比較反中,雖然地理歷史課比較多是說中國,如所學的地理是包括整個中國大陸、內蒙古,這個版圖也寫在憲法。但直到國高中, 有台灣史,把台灣的歷史獨立寫出,台灣史應該是戒嚴後出現,所以我們這一輩的本土意識比較高。」但他認為2000年後出生的,由於課綱每幾年就會變動一次,他們在學校內所接觸到的台灣史、中國史的份量與定位有所不同,所以他們的認同可能亦有不同。

IMAG4681
圖:台灣90後青年侑謙

台灣目前對統獨議題各持己見,但多數台灣人想維持現狀,侑謙認為大家是在逃避問題。「我們不可能維持現狀呀,我們跟中國的經濟很接近,不太可能不受中國影響。」他覺得不可以不理會附近國家的看法,因為台灣不可能自給自足,一定要跟外國交流,這牽涉到台灣的經濟活動。目前台灣的國際交流活動經常受到打壓,如聯合國、東南亞國家交流。

三場運動形造反國民黨及反中力量

「其實在318前有三場社會運動,分別反映了社會大眾對於國民黨政府在執政時的貪腐與不民主,以及親近中國的立場,皆有不滿的聲音。」

2008年,他仍是高中生,當時經歷第二次政黨輪替,陳水扁剛下台,馬英九上任。11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是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來台最高層級政府官員。訪台期間,所到之處皆有獨派群眾抗議,但遭台灣警方沒收中華民國國旗、禁止活動現場附近的唱片行播放台灣意識強烈的歌曲,甚至強行拉下鐵門,以及驅離抗議群眾,造成多人受傷。因而引發「野草莓學生運動」。

2010年,台灣大埔里居民反對政府土地徵收與強制遷拆房屋引起抗爭運動,稱為「大埔事件」。當時副總統吳敦義承諾劃地還農、位於路口的張藥房原屋保留、維持建築物在原地等。最後卻發生怪手毀壞稻田、張藥房遭強拆,因而被指責背信毀諾。

IMG_3350

2011年,已擁有中時、中視、中天電視等媒體的旺中集團欲併購台灣主要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之一的中嘉網路,令人質疑可能造成媒體集中化與新聞壟斷。加上旺中集團總經理蔡衍明行徑親中,令民眾認為旺中併購中嘉一事,可能讓中國政府控制台灣媒體,影響台灣言論自由與民主發展,因而引發一波反媒體壟斷運動。

侑謙花了很多唇舌解釋這三個運動的來龍去脈,那是想道出太陽花運動發生前,在國民黨執政期間,台灣已積藏反對不民主、反中聲音。「大埔事件,以及野草莓運動與反媒體壟斷,分別呈現了對國民黨執政下的不民主與貪腐,還有國民黨親中政策的不滿。而這兩個立場也延續到318反服貿運動中「反對黑箱」跟「反對中國因素」的兩股論述。」

假若台灣發生一國兩制 首當其衝是身份認同感

「不能接受自己是中國人。」侑謙說。

台灣曾經歷多個國家統治,侑謙認為曾經歷日治時代的台灣人應該不覺得自己是日本人,但也不覺得是中國人,應該傾向本土,但蘊含日本文化的認同。國民黨進來台灣後,台灣出現外省人、本省人之分,他們與台灣當地人結婚生下一代後,出現身份認同問題。「1990年代我們在問出生地時,還會區分台灣省、福建省或其他省份的『籍貫』」。

戒嚴後,台灣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下降,對「台灣人」的身份認同感則上升。「解嚴後的台灣政府,不再像是過去威權統治時期,可以從教育、社會輿論等不同渠道灌輸特定的中華民國意識。而之後由台獨立場鮮明的民進黨執政八年,大多數台灣人不太可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所以,實行一國兩制一定會有身份認同的反彈。


圖片來源:BBC

縱然兩岸話題偶爾鬧得熱哄哄,侑謙心裡期望台灣可以慢慢成為一個越來越平等的社會,當中的平等是更照顧弱勢,會體諒不同人的需求,如社會底層的人。亦想台灣變成一個獨立的國家,不受獨立性的困擾。他更道出多個目前台灣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大、都市更新、年青人看不到未來、邦交國太少等等。面露無柰及不知如何著手解決的無助感,但問到會否想移民,他很快否定,並說「想要移民是比較自私的想法,而且也是少數有經濟能力跟特殊技能的人才有辦法做到。現階段我會選擇留下來,找出我能夠為台灣盡一份力的地方,然後跟大家一起努力。」

記者:彭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