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林鄭不踏足美國,代表乜?

林鄭不踏足美國,代表乜?

《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四月四日的專欄裡,指林鄭雖然經常外訪,但上任以來從未踏足過美國,情況「有點怪異」。(翌日,《信報》余錦賢就寫了一篇對沖的文章叫《林鄭盤算下半年訪美》,聲稱有消息人士指,林鄭打算今年下半年去美國「走一轉」推銷香港,但仍在構想中,尚未拍板)林行止又稱,過往三位特首履新後外訪首站均是美國,董建華與曾蔭權更加以華盛頓為目的地;梁振英明顯差一橛,只是往紐約一遊,未有到訪華府。近日連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都訪美,甚至有機會見到美國副總統,就更顯得林鄭無膽見人或無人畀面,特區政府的國際地位江河日下,矮化至接近中國普通省市的地步,並非靠政治八卦專欄幫手spin 一下便可以補救。

林行止又特別稱讚曾蔭權致力強化美港關係,當年就算任期將完,仍不辭勞苦跑往華府,全心全意扮演一國兩制推銷員腳色。後來曾蔭權被裁定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成,政治生涯蒙上污點,但除了林行止,曾蔭權昔日的下屬也對他評價不錯。受法律界敬重的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便曾經替曾蔭權寫求情信,盛讚這位前特首在法治方面的貢獻,更認為他有勇氣,有信念,在關鍵時候,扮演一國兩制下橋樑角色。他又暗示曾蔭權曾經頂住中方壓力,在處理剛果案時不主動提請釋法,不採取可能破壞法治的「非司法手段」(extra-judicial measure),而是留待本港終審法院提請。

作為前特首,曾蔭權當然有很多受人非議之處,但黃仁龍在其落難時,仍站出來替他說話,以其信譽保證,他對曾的評價大抵不會距離事實很遠。是故有理由相信曾蔭權在重大的政治關頭,並非一面倒聽從北大人指示,而是會居中斡旋,尋找平衡,在中方可接受的範圍內,照顧港人的利益——即使香港人未必認同他的努力。

相比之下,林鄭是一個更無個人意志和信念、唯習近平馬首是瞻、不會代入港人境況思考問題的酷吏。在推銷明日大嶼時,固然沒有把「香港人」的福祉放在眼內,近日強行修訂《逃犯條例》,更加無情講。面對排山倒海的質疑,她謬論百出而面不改容;被人駁倒,仍理直氣壯,反咬人家一口。這種唯我獨尊、懶得睬妳/你的態度,源於背後有強大靠山:既然妳/你點都吹我唔脹,應酬妳/你都已經好畀面啦唔該!

特首不是由香港人一人一票選出來,效忠中國領導人乃政治現實。問題是,她有否像曾蔭權那樣守住一些底線,充分利用僅餘的政治權力和迴旋空間為港人謀求幸福。這不止是個人德行/情操的問題,更關乎國際視野和政治智慧,關乎怎樣理解香港的今昔和未來,以至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實質內涵和戰略地位等等。可惜,身為香港特首,除了欠國際關係的資本,林鄭的「國際」視野,亦離不開大灣區。至於政治智慧,假如有的話,都全部用來揣摩上意。

林鄭失敗之處(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