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林鄭是民間自救最大的難關

林鄭是民間自救最大的難關

靠政府抗疫,不如民間自救,但打仗需要足夠和準確的情報做評估,原始資料始終是政府擁有最多,但林鄭等高官不單毫無公信力,就是連向公眾提供必要資料,助其作出重要的防疫決定,明顯也做不到。

中港交往之頻繁,世上沒有其他地方及得上,政府到今天才象徵式加強入境管制,武漢肺炎在港的潛在傳播力早便跳升不知幾多倍。究竟十二月至今的幾百萬訪港旅客中,有多少是那五百萬逃離武漢的人(據報當中有至少十二萬南下廣東),又或與其有緊密接觸的高危人士,政府到底有沒有相關(估計)數字在手?如果有,為何不在記者會清楚交代,讓公眾毋須處於極不明朗的心理陰影中,擔驚受怕。無疑真相可能很嚇人,但及早知道自己處境有幾兇險,一來做好心理準備,消化噩耗,二來可積極回應,製定適合本身條件的自救方案,這已經不是政府負責和有擔當與否的問題。大家不敢對林鄭等object有太高要求,但叫得做一個政府,關乎巿民生死的大事,資料提供的工作起碼要做得夠吧。

除了封關截流,抗疫的另一條重要戰線,是盡可能減低本土感染個案,設法阻止人傳人的情況在社區爆發。這方面,最緊要是全民戴口罩,但首先每家每戶要有足夠的口罩存貨。如果未來供應不足,現在便要慳d洗(再減少出街次數?),但點慳法,很視乎口罩的供應走勢等資料。現時市民便只知道一些零碎資料和林鄭政府的空洞言辭(林鄭自己就有得戴懲教出品囉),是無法好好硏判形勢,無法有個譜,做好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和物資管理,再反過來向政府施壓,提出更合乎公益的施政要求。透明度帶來的公眾監察,督促當權者避免一錯再錯,對一個政府來說,並非沒有好處的。一個正常少少的政府官員,不會完全負面地看待民意。

港大研究顯示,疫情要去到5月才見頂回落,即香港人隨時要捱多四、五個月。就算一個人一天用一個口罩,一個月30個,4個月便起碼消耗120個,而香港有700萬人,那總共需要幾多口罩?這是很粗略的計法,未計很多人的額外需要,實際消耗量相信有多沒少,但姑勿論林鄭抑或陳肇始出來向公眾交代時,始終未提供口罩供需的確實(預測)數字。林鄭聲稱與香港口罩供應商開過會,確保穩定供應,但點題的一句是致函國務院尋求協助;陳肇始就樣樣建議都說「一定會諗」,但殺到埋身先來左諗右諗,而唔係一早有晒處理危機的應急方案,咁就死得啦!

有議員倡議政府引用《儲備商品條例》將口罩列為「儲備商品」,規定最高價格、進出口和銷售等。在這個口罩變成非一般商品的時候,政府很應該認真考慮。就正如囤地、囤積樓房一樣,大量持有這種市民必不可少的資源的商賈,利用別人欠討價還價能力的弱點,壓榨對方,美其名為自由市場的交易,實際上和用槍指頭叫對方自己揀一樣暴力。在這種權力極不對等的情境下,仍高舉巿場自由至上,無異於幫斂財行為漂白。